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29日电 (谢浩澜 周彦锶 马越)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在四川德阳,中交建设者用化零为整的“土地魔术”,让低产低效的“补丁田”变身农民增收的“金饭碗”,在“天府之国”的千里沃野上,描绘着现代化农业的崭新图景。

时间回到半年前,走进德阳市罗江区金山镇,随处可见杂乱无章的“小乱散”土地“分而治之”,自建房散乱排布。这种碎片化的耕地不利于机械化作业,更谈不上农业生产效率,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中交广航局承建的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金山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涉及4.41万亩农用地整理、4000余亩农村宅基地复垦、273亩废弃工矿用地复耕修复。面对如此大面积的土地整治,如何高质量做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把“方寸闲地”变为“增收宝地”,是摆在中交建设者面前的重要难题。“这不仅是土地整治,更是一场农业革命,关系到当地3万多名老百姓的生计。”项目经理赵其达拉图带领这支平均年龄31岁的团队,在田埂上立下军令状。
“除了要用‘笨重’的挖掘机精准地剥离耕种土,还要保证田埂、灌溉渠横平竖直,加上季节性施工的紧张工期,这活可不好干呐!”负责土整管理的工程技术部副部长孟浩感叹道。项目团队着眼于细节,通过严格落实提前交底、测量放线、分层压实、随挖随测等措施,保障田埂及灌溉渠施工的一次成型。孟浩忙碌的身影穿梭在田间地头,每天数万步的微信步数和满是泥泞的劳保鞋是他坚守这片土地的“功勋章”。

要让“土地生金”,势必要先提升土壤肥力。项目科技攻关小组与四川农业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深入田间地头采集土壤样本,通过分析土壤成分、肥力和酸碱度,研究出了一种生物炭基有机肥料。该肥料能够有效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与此同时,项目团队还通过“工地夜校”充电、邀请专家指导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土整知识。当今年的春风拂过罗家湾土整示范田,层层叠叠绿油油的麦浪,是对团队最好的褒奖。
既尊重传统农耕智慧,又融入现代科技,是“土地魔术”成功的重要秘宝。项目建设初期,沟渠设计并不符合村民们原来的灌溉习惯,了解到大伙的忧虑,项目团队立即组织联合设计单位,深入田间听取村民意见,同时利用AI+无人机技术,实时采集土地影像数据,对沟渠设计进行重新评估。经过多次研讨和论证,项目团队结合现场地势情况,对原有沟渠进行了设计优化及补旧建新,在确保水系畅通合理、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上,也照顾到了村民们的灌溉习惯。“这下沟渠通了,我们到处都可以取水,种地也更方便了。”村民张大爷看着犹如一条长龙般的田间沟渠,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从“小田”变“大田”,从“粮田”变“良田”。半年时光过去,曾经“小乱散”的土地如今迎来了脱胎换颜,一片片欣欣向荣的希望田,还将展开更多“点土成金”的乡村振兴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