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净优亮美”专项行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成都实践
2025年07月22日 16:2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2日电  题:“净优亮美”专项行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成都实践

  作者 李国雄

  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召开,“人民”二字,在新时代城市发展蓝图中越发清晰。

  从十年前的“人民城市为人民”,到如今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大维度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人民”成为一切工作的中轴、指引、目的。这场高规格会议已不只是例行回眸,而是带着时代之重,重新校准中国城市文明跃升的坐标。

  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刚突破55%,十年后的今日,中国城镇常住人口已达9.4亿,镇化率突破67%。数字背后,是新市民的融入期盼、是老市民的品质期待、是对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渴求、是对人居环境安全的关切、是对城市文化认同的追寻、是对高效便捷治理的呼唤……

  在人民城市的探索上,需要各地方城市怀有敬畏与智慧,深刻读懂这份历史性的时代问卷,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在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上刻下新时代的为民担当。

成都新津区五津廊桥。王江龙 摄

  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的发展轨迹是这一宏大叙事的生动缩影。彼时,成都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全市常住人口1465.8万人,城市发展处于快速扩张期,到2025年,成都全市常住人口已达2147.4万人,城镇化率约80.8%。

  十年时间,成都既经历了超大城市普遍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也探索出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净优亮美”专项行动等创新实践,逐渐形成了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系统方法论,为中国特色城市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地方经验。

  人民满意的笑容,是最好的“施工图”与“验收单”,宏伟蓝图的真正价值,恰体现在“小切口”中对个体诉求的细心响应,将这些细碎但至关重要的诉求串联起来,把“小切口”的精致关怀汇聚成系统性的治理提升,正是“净优亮美”专项行动的核心追求与生动注脚。

成都全场景AI环卫机器人上岗。成都市城管委 供图

  其中,“净环境”是底色,聚焦全域整治攻坚,从显性的街巷院落到隐性的生态顽疾系统施治。通过路面清扫、院落清洁、河道清污、垃圾清运、空气清爽五大专项行动,全域覆盖城乡环境痛点,以长效管护机制推动“看不见的污染”从源头消弭。

  “优秩序”是内核,直击民生痛点疏解,以精细化治理重塑城市运行逻辑。专项行动剑指道路病害修复、车辆违停治理、摊位乱摆规范、噪声污染管控等“治理难点”,累计修复城市道路2万余处,增设停车泊位5万余个;同步开展25条道路“疏路行动”,通过退围拆环、释放车道疏通堵点,并以“一站一策”治理65个共享单车淤积点位,让规范有序成为城市肌理。

  “亮空间”是点睛,兼顾物理空间的光影焕新与人文精神的形象传播。一方面,攻坚“有路无灯、有灯不亮”问题,检修照明设施1442处,计划年底前实现核心城区130条道路照明问题清零;另一方面,以光影美学赋能街巷,通过拆除违建、整治建筑立面、植入文化元素焕新小区院落,让11条特色街区承载市井烟火的“成都味道”,使老街巷在光影交织中诉说城市文脉。

成都青白江区市政工人在作业中。成都市城管委 供图

  “美风貌”是追求,以文商旅体融合创新勾勒公园城市美学范式。专项行动分层推进城乡绿化增量提质与景观塑魂:中心城区新建12个口袋公园作为“家门口的会客厅”,优化355处街区街巷街角;全域打造200个“金角银边”公共空间,完成285个立体绿化点位;农村区域以5条美丽乡村线路串联林盘院落整治成果,让微改造的2963处城乡空间既承载天府文化韵味,又成为市民邻里休憩社交的首选地。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这个看似宏大的目标,实则锚定于每一个个体的细微感知中。成都的行动,是对“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庄严作答,成都的日常,正回应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深切叩问: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在于人们能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否享受更具品质、更具尊严、更具幸福感的生活归属,最终也将以为人民生活所增添的温度与质感来衡量。

成都华阳锦江绿道左岸节点变身活力空间。成都市城管委 供图

  人民城市的建设注定永无止境。面向未来,“净优亮美”不只是阶段性的专项行动,更应内化为城市发展的常态化自觉与长效机制,这种重微观、重细节、重持久、重实效的治理之道,正是“现代化人民城市”理念的内在要求与生动实践,以足够的战略定力与历史耐心,来打磨一座城市的独特肌理,使其经得起时间的淬炼,承托得起千万人对美好生活的热望。(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