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6日电 (张慧)8月5日,当夏日晚风裹挟着酥油茶的醇厚与青草的清甜,掠过红原大草原,红原第十三届牦牛文化节在《红色草原·游牧之光》山歌音乐情景剧的恢弘叙事中正式启幕。这场融合了真实游牧生活场景与艺术表达的盛典,不仅是对红原红色文化的回望,更是一次传统与现代的相拥,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在红原触摸最鲜活的文化肌理。

本次情景剧作为牦牛文化节启幕核心,是红原对游牧文化表达的大胆突破。总监制扎西尼玛坦言,红原95%以上的人都过着游牧生活,同时这里又是红军长征途经地,“红色草原?游牧之光”的主题恰如其分。“以往开幕式多是常规歌舞,游牧文化无法真正融入音乐。所以今年我们试着将开幕式与山歌、游牧生活深度融合,现场的牦牛、马匹未经排练,一次成型反倒还原度特别高。情景剧里的故事,也都是这片土地上真实存在的。”
这场55分钟的情景剧,以序章、三大篇章及高潮尾声的结构,完成了一次时空折叠。1935年红军过草地的风雪与2025年牧民的笑脸在同一帧画面里重叠,格萨尔王传说中的英雄气概与当代牧民的坚韧品格在同一首山歌里共鸣。在这里,历史不是博物馆里的文字,而是老阿嬷皱纹里的故事,是乌尔朵绳结上的温度,是草原上不熄灭的烟火。

在总制片人杨诗琦看来,这部剧之所以动人,正源于这种对文化生态的完整呈现。“最打动人的是那根牧民放牦牛的乌尔朵,它串起草原记忆,也系紧了民族情感。这剧不想刻意煽情,只想让人自己慢慢体会。红军后代小雅带着乌尔朵来到草原,阿嬷讲述在自己母亲在红军精神的鼓舞下学普通话、走出草原的经历。这种跨时代共鸣,正是该传承的力量。”据杨诗琦介绍,情景剧的故事扎根真实草原,演的是牧民自己的日子,而红军就像草原火种,留下了信念与希望。
这种“让文化活在当下”的探索,与红原文旅发展的深层思路高度契合。红原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坦言:“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从来都是同一条路,我们要让文化成为可持续的生产力。”正如情景剧中所展现的,托让、泽旺甲等民间歌手从赛场走上舞台,牧民演员通过演出获得额外收入,文化的生命力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从山歌音乐情景剧到牦牛文化节核心赛事,从文创产品到体验项目,红原正以文化为脉,编织起一条完整的游牧生活体验生态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