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29日电 (邵理燕)近年来,汶川县坚持把以工代赈作为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谋划实施一批以工代赈项目,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助力富民产业发展,让群众切切实实享受到国家以工代赈政策红利,激发乡村振兴“造血”活力。

近日,在三江镇龙竹村,以工代赈项目现场作业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身着“以工代赈”马甲、佩戴安全帽的近10名务工人员有的切割路面、有的搬运杂物,现场切割机、挖掘机等机械不停作业,一派紧张忙碌的施工景象。现场的务工人员都是当地的群众,同样也是以工代赈项目的参与者、建设者和监督者。“我们都是本村村民,项目开工后我们就在这里打工,既可以挣钱也可以监督到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项目建成后交通条件改善了,我们自己走起也很舒服,游客来了也会更加方便。”村民赵向兵说道。
据了解,今年在三江镇龙竹村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410万元,建设内容为改建道路全长2.51公里,均宽6.5米,5cm厚沥青路面,建设排水沟2.51公里等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预计带动就业96人,发放劳务报酬190万元(占资金50%),人均增收1.98万元。项目建成后将改善交通条件,助力区域旅游和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同时,位于水磨镇马家营村的另一个以工代赈项目现场也是一派繁忙景象。
几十名当地群众正在挖掘机和运输车辆的配合下修建道路堡坎,施工现场,当地村民规范佩戴安全帽,身穿红马甲,紧张推进施工。据悉,该项目自7月份正式动工以来,目前正在加快路基堡坎建设进度,为下一步路面铺设、防护栏安装等做准备。
“我们村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主要包括硬化生产作业道路长6.4公里,新建排水沟5公里,挡墙6300立方米,涵洞20处,为220名群众提供了务工岗位,涵盖特殊岗位和一般务工人员,该项目的实施,可以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以及学习技术,提升村民长期就业能力。”马家营村党总支书记刘明虎介绍。
该项目是全州首个为重点项目配套的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也是汶川县首个资金超过500万元采取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方式实施的项目。
今年,汶川县发改局共争取并下达以工代赈专项资金项目3个,总投资1540万元,争取到位中央资金1410万元,位列全州第二。目前三个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进入主体施工阶段。今年以来已通过一卡通平台发放劳务报酬161.6万元,带动340余人参与务工。项目的实施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实现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探索出由“赈济”向“振兴”转换的有效路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