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遂宁大英:敲响邻里幸福门铃 织密特殊老人暖心网
2025年09月19日 20:0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19日电 (邹立洋)“婆婆,头再抬一点点,笑一笑。”快门轻响,镜头里定格下田婆婆满是暖意的笑脸。近日,遂宁市大英县盐井街道花园街社区“幸福来敲门”志愿服务队来到93岁田信琼婆婆家中为其拍摄全家福,让“一张老照片”微服务成为触达高龄老人的暖心实事。

  今年,花园街社区作为四川省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社区,在中共大英县委社会工作部的指导下,花园街社区以14名残疾、独居、失能特殊困难老年群体为核心服务对象,辐射198名高龄老人开展“敲门行动”,创新“专业社工引领+志愿者协同+精准实施”服务模式,通过党建引领、能力引领、组织引领、机制引领和聚力行动、培力行动、发力行动、蓄力行动“四引四力”行动服务路径,绘制服务地图,制定服务清单,整合资源,开展精准服务,为社区高龄特殊老年人筑牢关怀支持体系。

  建队提能,红马甲成“贴心人”。“李婆婆怕孤单,每周得有人陪她唠唠子女的事;张爷爷有骨刺,雨天要提醒他别出门;王奶奶爱干净,但擦窗户费劲……”14位特殊困难老人的需求在花园街社区办公室的白板上写得清清楚楚,这是社工们用1个月时间逐户上门唠出来的细节。为让服务对胃口,社区创新推行“需求-资源”双向匹配,精准招募厨师、骨科医生、理发师等专业技能居民组建“幸福来敲门”志愿服务队,同时联合医护专家开设“小课堂”,围绕与耳背老人沟通技巧、应急情况处置方法、上门敲门礼仪进行培训,让志愿者从想帮忙变成会帮忙,真正成为老人的“贴心人”。

  分层施策,三类服务“暖夕阳”。在花园街社区党委的统筹下,依托专业社工的调研分析方法、策划能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联动“幸福来敲门”志愿服务队针对老人需求差异,构建“三层级”服务体系,实现关爱无死角。普惠服务中198名高龄老人均由志愿者100%认领服务,志愿者遵循一看居家安全、二聊情感陪伴、三查健康状况标准化流程,为老人筑牢生活基础保障;互惠服务以“邻里帮帮日”为载体,每月10日组织志愿者提供缝补、磨刀、家电维修等便民服务,成功解决老人们生活中的难题;特惠服务则聚焦14名特殊困难老人,建立“1名社工+1组志愿者”结对帮扶机制,提供助洁、助浴等生活照料服务,开展读报、生命故事回顾等精神慰藉,让特殊困难老人切实感受到社区温暖。

  项目聚力,微光汇聚“常态化”。“单靠社区和社工不够,得让更多人加入进来。”花园街社区党委副书记说道。如今,花园街社区已拉起一张党建联盟网,依托社区资金支持,推动了情感守护、安全改造、环境整理等特殊老人陪伴计划6个微项目的落地实施,以项目化运作让为老服务从“零散化”走向“常态化”。

  机制创新,爱心循环“可持续”。花园街社区创新服务机制,为养老服务注入持久生命力,让高龄老人的幸福感“不打烊”。在需求响应上,社区把被动等待变成主动跟进,建立动态需求更新与分级回访机制。在服务载体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的志愿服务站成了“暖心驿站”:积分兑换区摆着日用品,意见收集区贴着居民的心里话,居民议事区常能听见“怎么把服务做得更好”的讨论,让志愿服务既有固定港湾,也能接住大家的真实需求。此外,志愿者服务时长可换积分,兑换商家米面油或社区基金消费券,这样既肯定志愿热情,更让关爱老人从一阵风变细水长流,让温暖在社区循环。

  花园街社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需求-资源”双向匹配形成合力,让“温暖到家”从理念落地为实际行动。未来,花园街社区将持续强化社工与志愿者协同效能,推动为老服务常态化、精细化,同时进一步激发多元社会力量参与,让每一位老人都在关爱中安享晚年。(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