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四川省2025年秋季学期“开学第一课·防震减灾主题教育活动”暨“百地千师万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德阳市东林路小学校举行。活动通过“仪式+演练+培训”的组合形式,扩大防震减灾知识普及面与社会影响力,全面提升全省师生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本次活动由德阳市人民政府、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四川省应急厅、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四川省红十字会主办,旌阳区人民政府、德阳市应急管理局、德阳市教育局、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德阳市红十字会承办,旌阳区应急管理局、旌阳区教育和体育局、旌阳区红十字会、旌阳区侨联具体实施。
启动仪式精彩纷呈 安全教育融入艺术展演
启动仪式现场,主办方宣布了2025年四川省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十大典型案例、十大入围案例评选结果,为各地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样本;四川省地震局向德阳市东林路小学校捐赠《防震减灾知识读本》及应急包,将实用工具与知识手册直接送到师生手中。
文艺表演环节更成为“移动安全课堂”:防震减灾主题《快板与戏歌串烧》用朗朗上口的韵律讲知识,东林路小学校原创《防震减灾手势操》让学生在动作中记要点,科普情景剧《晏子使楚》通过剧情演绎传递应急避险理念,让安全教育从“被动听”变成“主动学”。
三校同步演练“实战化”专家点评优化应急方案

“呜——”随着尖锐的警报声响起,德阳市东林路小学校、青衣江路小学校、华山路学校三所学校同步启动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演练中,各校师生反应迅速:教室内,学生立即双手抱头、躲至课桌下避险;警报解除后,大家在老师引导下,弯腰、护头,沿着预定路线快速有序疏散至操场安全区域。整个过程紧张有序,师生动作规范、配合默契,完全模拟真实地震场景。
演练结束后,地震专家辛罡进行专业点评。他充分肯定了三校演练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同时针对“疏散路线优化”“特殊学生帮扶”等细节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校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提升应急处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培训+嘉年华“沉浸式”从理论到实践掌握应急技能
启动仪式后,防震减灾培训与 “安全嘉年华”活动同步开展,为师生带来“理论 +实践”的双重学习体验。在室内培训环节,四川省地震局专家王婧颖以“地震应急预案编制要点”为主题,结合真实案例拆解预案制定的科学方法,通过互动问答解答学校在预案落地中的疑问;专家龚宇则用通俗语言讲解地震灾害防范与应对知识,为与会人员搭建系统的防震减灾知识框架。
室外的“安全嘉年华”更成了学生们的“实践乐园”。现场设置灭火体验区、消防装备展示区、止血包扎学习区、海姆立克急救区、绳结教学区、地震体验区及逃生体验区七大互动区域,每个区域均配备专业指导人员。学生们亲手操作灭火器、学习伤口包扎、体验模拟地震震动,在“动手做”中掌握实用应急技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旌阳区深耕防震减灾工作 筑牢区域安全“防护网”
作为本次启动仪式的承办地,旌阳区长期将防震减灾工作作为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核心任务,从“监测、预案、宣传”三方面持续发力:
1. 强化监测预警能力:优化地震宏微观监测手段,提升地震前兆信息捕捉精度,为预报工作提供连续准确数据;定期对辖区9个宏观观测点、1个监测台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确保监测设备稳定运行;
2. 简化应急处置流程:将地震应急预案处置流程绘制成“一张图”,工作指南精简为“一张纸”,确保紧急情况下各部门能快速响应、高效联动;
3. 严把避难场所关口:每年组织专业力量对全区186处应急避难场所开展风险排查,重点检查场地设施、物资储备、疏散通道等,对发现问题制定整改方案,确保避难场所“随时能用、安全好用”;
4. 创新宣传教育形式:以校园为宣传主阵地,每年组织专家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捐赠科普图书、举办应急演练;在省级赛事中屡获佳绩——推选选手获全省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三等奖,联合区融媒体中心创作的科普短视频连续三年获全省科普作品大赛一等奖,有效提升了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全省校园将同步推进 织密校园安全防护网
据悉,启动仪式后,全省各地中小学校将陆续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组织观看宣传教育片、举办主题班会、制作手抄报、开展应急疏散演练等多种举措,持续深化校园防震减灾教育,切实增强师生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为校园安全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