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位于四川盆地西缘的芦山县,面对地震、洪涝、干旱等多发频发的自然灾害,不断探索基层防灾减灾新路径。自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芦山地震以来,灾害风险始终是悬在这片土地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此,芦山县以党建为引领,启动防灾减灾志愿服务项目,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协同、志愿者参与、群众配合”的四方联动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区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该项目以“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降低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核心目标,通过系统化培训与多层次宣传,着力实现防灾工作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进一步夯实“爱在姜城”志愿服务品牌。
分层培训,筑牢防灾减灾“能力底座”

项目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精准化、分层式专项培训,全面提升防灾能力。
面向政府及企事业单位,项目联合县委社工部开展专题培训,明确其在日常宣传、预警传递、应急配合和灾后支持四个维度的职责,并引入雅安蓝天救援队、赤鹰应急救援中心等专业组织,通过案例复盘、实操演练、角色模拟等多种形式,强化地震避险、洪涝应对、医疗急救等关键技能。
在志愿队伍培育方面,芦山创新推出“1+特色+N”志愿服务队赋能机制,重点打造如“铜老头”“铜宝妈”等具有本土特色的志愿力量。通过实景教学、口诀化知识传递等方式,开展防溺水、暴雨预警等专项训练,并将“护苗需求”转化为乡村服务动力。同时,为常规志愿队伍定制“基础技能+专项任务”课程,如与消防大队合作开展“入户隐患排查”培训,推动志愿者实现从“参与”到“主导”的转变。
针对社区志愿服务队,项目采取“培训—实操—复盘”闭环赋能模式,在村“两委”与专业力量的支持下,组织志愿者走进村民家中开展隐患排查与知识宣讲。社工全程陪伴、及时指导,显著提升基层志愿者的沟通与应急处置能力,有效激活防灾减灾的“末梢神经”。
全场景科普,让防灾知识融入日常生活

项目坚持“覆盖全人群、融入日常场景”的宣传理念,推动防灾科普进安置点、进聚居点、进学校,结合便民服务与趣味互动,实现科普与民生深度融合。
在安置点,开展“三送服务”——送政策、送技能、送便民,既解读灾害避险与救助政策,也传授互助按摩技巧,并提供义诊、义剪和急救包发放等服务,切实解决群众生活难题,同步提升防灾意识。
在聚居点,项目联合村民自治委员会,以“村民主导+社工支撑”的方式,结合本地灾害实例讲解避险要领,融入趣味游戏如“防灾知识转盘”“模拟逃生接力”,激发村民自治活力,让防灾知识在轻松氛围中入脑入心。
进入中小学后,依托“小小安全卫士成长计划”,由“铜宝妈”志愿队与专业教官共同开展“漫画宣讲+实操演练”,教会孩子们地震避险、防溺水“六不准”、心肺复苏等实用技能,通过学生上台实操、教官实时纠错,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区”的辐射效果。
成效显著,机制落地构建防灾新格局
截至目前,项目已开展专项培训3场、科普宣传活动11场,覆盖近500人次,成功培育8支特色社区志愿队,排查整改安全隐患42处,配发应急物资200余份。
这一系列举措带来明显转变:政企协同由“职责模糊”走向“分工明确”,志愿队伍从“零散参与”转向“专业服务”,群众防灾意识也从“被动知晓”提升为“主动掌握”。11名“铜宝妈”等骨干志愿者正持续带动基层服务走向常态化,“四方联动”机制实现实质性运转。
项目注重需求导向与本土赋权,通过前期调研精准捕捉各方痛点,避免“一刀切”;通过培育本土队伍和赋能自治组织,将防灾减灾内化为乡村发展的自身需求。多方协同、资源整合的机制,为基层防灾提供了坚实保障。
未来,芦山县将继续深化该志愿服务项目,以更加系统化的规划、专业化的服务和长效化的机制,推动防灾减灾从“阶段性工作”转向“常态化守护”,努力构建“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防灾治理新格局,为多灾害地区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防灾减灾与民生保障协同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