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宜宾:“五共联动”聚合力 “两个健康”添动能
2025年10月15日 13:0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5日电(吴平华)宜宾市统战系统以川渝“两个健康”联动共建区建设启动会在宜召开为新起点,扎实开展宜宾统一战线“五共联动”行动,加强共建区兄弟城市沟通协作,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2025年3月28日,组织2025重庆市四川商会企业家宜宾县(区)行考察活动。宜宾市委统战部供图

  围绕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川南渝西重点协同产业,引导民企向前端研发和后端应用延展,深度融入产业生态圈布局,加快打造宜渝“跨省联动,产业共兴”示范样板。充分发挥四川时代等链主企业引领作用,带动中小企业深度融入川渝地区产业链。四川时代与长安汽车持续深入合作,时代长安项目投产运营,2025年1—8月实现产值49.5亿元,带动20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地川渝,形成锂材生产、电池制造、技术研发等全产业链的万亿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2025年以来,我市承接成渝地区招商引资合作项目83个,协议总投资逾240亿元。

宜宾三江中心法务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等法律服务活动。宜宾市委统战部供图

  宜宾三江新区与重庆两江新区鱼复新城共建汽车零部件协同配套基地,已入驻产业链企业12家,为川渝汽车产业招引壮大提供场景化载体,两地共建的首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获评川渝优秀园区。携手共建区拓展民企出海通道,常态化开航“川—渝—沪”外贸集装箱班轮快线,我市光伏产品首次通过“江海联运”出海,成功运行宜宾中欧国际班列,为川南及周边地区企业向欧洲出口货物提供便捷通道。2025年以来,宜宾市与重庆永川等共建区工商联举办“同心聚力联动共建”企业家主题沙龙等交流考察活动20余次、互采土特产品总额500余万元,组织重庆宜宾商会等川渝宜宾籍企业家开展“宜商县区行”“宜货出川”等投资促进、产品推广活动18次,落地返乡创业项目12个、投资总额16亿元。

  高标准建设宜宾大学城、科创城,引进西南大学等10所川渝地区高等院校,在四川省率先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校企共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等7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科研及实训平台351个,建成省级以上高技能培训基地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8家。宜宾市工商联举办“宜聚英才赢接未来”川渝优秀创业者大赛,搭建“创业团队—投资机构—产业场景”对接平台,已成功孵化落地9个产业项目;引导宜宾市10户优质民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业创业活动周活动,提供岗位700余个,现场签订就业意向协议240余人。推动人才队伍协同建设,创新构建民营企业家“百千万”培育体系,2025年以来举办高校培训班、专题讲座30余期,培训企业家4000余人次。加强典型选树,我市1位民营经济人士代表推荐获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先进个人。

  探索共建区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协同保护机制,联动公检法司多方力量维护民企合法权益。宜宾与川渝4市法院举办“共商共建法治营商环境赋能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论坛,签订《成渝地区长江干流“4+2”中级人民法院服务双城经济圈建设环境司法协作框架协议》,建立8项跨区域合作机制。依托全国首个地级市现代法务区—宜宾三江中心法务区集聚优势,强化与天府中央法务区等川渝地区法务机构合作,开展重大疑难跨区域案情信息共享、联动分析和案件联合执行,通过智慧法务平台累计办理案件14.5万件、提供法律服务12.4万件次、服务总标的额712亿元。创新跨区域市场监管合作,深化我市与重庆荣昌等异地消费维权合作,探索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线索互联互通,建立统一区域信用修复标准体系,激发川渝地区民企活力。

  开展“民营企业大走访”行动,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围绕制约共建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题建言献策,将相关调研成果以提案、社情民意等形式供党委、政府参考并转化为具体政策举措,宜宾市委统战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统一战线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决策咨询》期刊录用。创新开展“政企面对面”“营商环境会客厅”等互动交流活动,选聘128名企业家为市县两级营商环境观察员,收集涉企服务问题739个,提出整改措施811项、已完成整改772项,倒逼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全力构建一流营商环境。

  下一步,宜宾市统战系统将扛起新时代“两个健康”建设使命担当,紧扣联动共建目标任务,在深化工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提升服务效能上持续用力,推动各项举措走深走实,努力将共建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为谱写新时代川渝区域协同发展新篇章、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