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成都双塔地标下的商业新空间,重塑策展及首发经济
2025年10月17日 11:2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7日电  10月16日,位于交子公园商圈核心、天府双塔之下的地标创新型社交商业空间“双塔双集”正式亮相。与此同时,以“在成都好好生活”为主题的一系列亮相活动也同步拉开帷幕。

  作为全国首个由省属国企四川省乡村发展集团、市属国企成都交子公园公司与民营企业上海融成新展公司三方协同打造的商业项目,双塔双集凭借其独特的“地标+TOD”基因,以近3000平方米的体量,打破了传统商业的边界,开创性地打造了中国首个“川字号”地标性文化体验中心与“零搭建”数字科技展场。它的亮相,不仅是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又一里程碑,更为核心商务区地下空间的有机更新与价值重塑提供了“成都样本”。

双塔双集商业空间。双塔双集供图

  本次亮相活动期间,双塔双集联手“可口可乐”打造限时快闪活动,并同步呈现熊猫文创品牌“huahuadehua”主题大秀,独具特色的打卡场景吸引了大量顾客驻足流连,拍照分享。

  一流地段:从“黄金枢纽”到“现象级目的地”的蜕变

  双塔双集根植于其无可复制的区位优势。项目为成都新地标天府双塔唯一的集中商业,并实现了与地铁1号线金融城站站台层的无缝平联,成为中国内地少有的地铁平联层商业。这一规划将“地标引力”与“地铁流量”完美结合,形成了“强制视觉收割”与“刚性人流捕获”的双重优势,彻底改变了该区域过去“只过境不停留”的状态,实现了从“有地铁、有地标”到“有生活”的城市功能升华。

  作为交子商圈夜间经济示范区,双塔双集通过引入多元餐酒业态,为区域庞大的办公与居住人群提供了一个从日间繁忙向夜间休闲自然过渡的“社交减压阀”,致力于打造城南高品质的夜间生活聚集区,完善交子商圈的夜间消费图景。

  超流空间:数字科技赋能,定义“零搭建”商业新纪元

  双塔双集的核心引擎,在于打造了颠覆性的“超流空间”。项目在约3000平方米的空间内,布局了40块高精度LED屏,并打造了一个面积超700平方米的数字LED展厅,以此定义国内首个“零搭建”的TOD数字化发布场景。

  双塔双集通过数字LED屏的全方位展示,替代了复杂的物理搭建,为品牌方大幅降低了成本与时间,使高频次、快节奏的品牌首展、首秀和快闪活动成为可能,从而将这里塑造成一个高效的“超级宣发阵地”。

  更重要的是,这一空间彻底改变了消费者与品牌的互动方式。无论是各类粉丝歌友见面会,乐高吉尼斯挑战赛的共创,还是大疆新品首飞发布的震撼,消费者在这里不再是简单的购买者,而是事件的参与者与内容的共创者,实现了消费从“交易”到“体验”的深度升级。这也使得项目成为汇聚年轻活力的粉丝经济与社群联动的新高地。

双塔双集商业空间。双塔双集供图

  特色体验:川字号文化与国际化视野的交融共生

  在独特的消费体验上,双塔双集以“地标客厅”为理念,成功营造了一个既富含在地文化底蕴,又具备国际潮流视野的综合性社交空间。作为中国首个“川字号”地标性文化体验中心,它系统性地整合了川味、川酒、川点、川音演出及川潮文创市集,成为向外界展示本土文化自信的“快闪窗口”。

  同时,项目引入了多个极具话题性的创新首店,持续刷新公众对地下空间的传统认知。在川菜、台菜、潮汕菜、上海菜、日本料理等地方特色餐厅之外,成都首个股市概念酒吧“UNDER BEER”以酒价实时浮动的模式创造了充满趣味的互动场域;成都首个精品咖啡飞行商店联合本地主理人咖啡品牌“3XL COFFEE”则精准捕获了年轻人追求“先人一步”的消费心理。

  从国际化的导视系统,到洗手间使用世界顶级酒店同款LE LABO洗手液的细节设计,双塔双集旨在提供一个类东京、曼谷商业的Social Space,证明地下场景不仅能“这么玩”,更能玩出高度与品质,建成一个人流自发聚集、融合生活气息的理想之地。

  商业范式创新:从“租金逻辑”到“价值共生”

  双塔双集项目的深层意义,在于对传统商业资产经营逻辑的成功突破。它率先从依赖租金的传统模式,转向了放大广告、多经与流量价值的全新收益模型,其核心的LED数字展厅本身便是最大的价值创新载体。

  这是一个高度依赖独特基因的“特殊”作品,难以简单复制,但正是这种“特殊”体现了商业运营者服务并引领市场的敏锐感知。它鼓励行业跳出传统框架,勇于为新的城市空间定制解决方案。

  随着项目的成熟与深入运营,双塔双集不仅将强效激活成都交子公园商圈目的地消费价值,推动商圈的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更将为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科技、生态与生活融合的生动实践,其描绘的未来图景正逐渐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