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把乡村建设成农民想要的样子——驻村书记王明建的驻村故事
2025年10月17日 10:2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7日电 (周祎婧)晨光中的上马门村,麦尖垂露,薄雾轻拢。内江资中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派驻第一书记王明建迎来了他驻村的第762个清晨,也是他扎根这片土地的寻常一日。

  “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必须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王明建怀里那本早已卷边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全村900户村民的冷暖期盼,正是他践行“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的初心地图。

  不久前,王明建获评资中县“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称号,并提名全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嘉奖,更是对所有扎根泥土办实事的驻村干部们的礼赞。

  “我不是来‘驻村’的,是来‘住村’的。”这是王明建常挂在嘴边的话,“第一书记的脚,得踩在泥里;第一书记的心,得连着民心。”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三个月,900户,2430双期盼的眼睛,王明建走烂了两双鞋,把“陌生人”变成了“家里人”。无论张家漏雨的屋顶还是王家丰收的小麦,村民一有需求,他总能“闪现”现场,因此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闪电侠”书记。

王明建(左一)与驻村工作队员入户调查基础情况。内江市烟草专卖局供图

  真正考验他的,是村中1.3公里的烂泥塘路,多年被矿渣车碾压,成为了压在村民心里的“石头”。5次登门协商无果后,王明建不再争辩,只默默打开手机视频——白发老人拄杖在泥水里打滑险些摔倒;上学的孩子裤腿溅满了泥浆。现场一片沉默。第二天,16万元补偿款到账。路通的那天村民们自发买来鞭炮,噼里啪啦声响进了每个人心里。

  这是王明建在上马门村书写的第一张答卷,他靠脚步丈量民情,靠行动回应需求,不仅踏平了“门槛”,更叩开了“心门”。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王明建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要求,转化为培育村级后备力量的生动实践。

  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力量,积极发展党员先锋做乡村发展的带头人,通过“先锋锻造计划”,成功发展1人加入党组织,并实践锤炼出3名村级带头人。这些新生的骨干力量带队修村路,美化院落,调解土地纠纷,劝解秸秆焚烧,成为村民信赖的“顶梁柱”。

  “王书记让我们明白,乡村振兴,我们自己就是主角。”家庭能人蒋丽笑着说。一只有活力、肯担当的骨干队伍,把广大农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为村庄的建设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以前晚上出门摸黑走,现在路灯亮到院坝头!”村民李婶话里满是欢喜。在王明建的积极争取下,申请调配到30万资金,安装150盏太阳能路灯覆盖全村,修建3个文化广场,共计占地1100余平方米。

  如今,每到傍晚,崭新的文化广场上音乐声、老少的欢笑声交织回荡着,村口的路灯次第亮起,静静守护着院坝的闲聊、孩童嬉闹的身影。

  “以前村民闲了就打牌,或凑堆唠家长里短,少不了拌嘴,现在有了好去处,邻里矛盾都少了。”村支书欣慰地说。

  “砖厂烟囱又冒烟了!”这是上马门村今年最振奋的消息。村里的老砖厂闲置数十年,杂草丛生,锈迹斑驳,王明建牵头招商引资盘活砖厂,吸纳20余名村民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从17万元跃升至26万元。

  同样面临难题的还有因劳动力流失而大量撂荒的土地。王明建带领驻村工作队外出询政策、学技术、要资金,成立现代农机合作社,不仅盘活100余亩撂荒地,还为周边乡镇提供出租服务,年盈利超过5万元,让“沉睡”的土地活了起来,真正实现农民有活干、有钱赚,共享建设成果。

  看着村民越来越鼓的钱袋子,王明建更加坚信,乡村振兴最美的图景,正绘就在900户人家日渐舒展的笑容中。村民们说,这位“永动机”书记,带来的不只是路灯和广场,更是让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的底气。

  据悉,自脱贫攻坚以来,内江市烟草专卖局先后派驻4名第一书记定点帮扶上马门村,他们用实干诠释着最朴素的道理——乡村建设,就是要建设一个农民愿意留下来、生活得更好的家园。(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