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6日电 当课堂搬进高校厨房,当学习从“书本”走向“灶台”,会碰撞出怎样的教育火花?10月16日,成都师上学校5-6年级400余名学生走进四川旅游学院,以一场“品味中西·滋养身心”食育研学活动,开启沉浸式餐饮文化探索。西餐礼仪讲堂里专注的眼神、川菜大师演示时惊叹的呼声、大学食堂里认真的“小厨师”身影……这场打破校园围墙的教育实践,不仅让孩子们亲手做出美味佳肴,更在“吃”的学问中读懂文化传承,引发教育界对“食育+研学”新模式的热议。

高校资源“破圈”:把专业烹饪课堂搬进小学研学
在多数人印象中,“高校研学”多是实验室探秘、学术讲座,而此次师上学校×四川旅游学院的联动,却将“餐饮文化+食育教育”打造成核心——依托川旅院在餐饮教育领域的专业积淀(全国知名烹饪院校,拥有国家级烹饪实训基地),为中小学生定制“阶梯式”食育课程。
西餐礼仪课上,学院教师用“餐具摆放对应西方社交礼仪”“食品安全十大红线”等干货,让孩子们明白“吃饭不只是果腹,更是文化与规则的载体”;川菜名厨现场演绎宫保鸡丁“糊辣荔枝味”的调味秘诀、麻婆豆腐“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火候功夫,刀工如“雀舌片”“凤尾丝”的展示,让孩子们直呼“原来切菜是门艺术”;从黑椒牛排“三分熟到七分熟”的肉质变化,到奶油蘑菇汤“浓稠度与香料的黄金比例”,异域美食背后的饮食逻辑被逐一拆解。

从“做菜”到“懂文化”:食育里的“大教育观”
这场研学的颠覆性,在于“不止教做饭,更教懂饮食”。在中餐实操区,孩子们分组制作麻婆豆腐——从研磨豆豉、调配酱汁到掌握“小火慢煎”的火候,看似简单的家常菜,藏着川菜“一菜一格”的千年智慧;西餐实操时,煎牛排的“滋滋”声中,老师讲解“西餐礼仪中‘左叉右刀’对应西方‘分餐制’文化”,让“饮食细节”成为理解文明的切口。
更惊喜的是“大学初体验”环节。中午在川旅院食堂,孩子们拿着餐盘排队打饭,体验“自主选餐、光盘行动”的大学生活;下午探秘中国饮食博物馆,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制炊具,到满汉全席复原模型,5000年饮食史在展柜中流淌;校史馆里的老照片、大师手稿,则让“职业教育”“工匠精神”这些抽象概念,变成看得见的故事。
家长群刷屏:“这比补课有意义多了!”
活动结束后,家长群瞬间被“小厨师成果”刷屏:麻婆豆腐的红亮酱汁、黑椒牛排的焦香摆盘、奶油蘑菇汤的奶白浓汤……更打动家长的是孩子的“变化”:
“以前孩子挑食,今天回家主动说要学做麻婆豆腐给奶奶吃!”“研学报告里写‘原来西餐的刀叉摆放有礼仪,以后出去吃饭不会再乱摆了’,这才是研学的意义!”不少学生家长表示。

教育创新启示:当“舌尖学问”成为成长课堂
此次研学的爆火,折射出当下教育的新需求:家长不再满足于“知识灌输”,更看重“体验式成长”“文化认同感”“生活技能培养”。而高校作为“知识高地”,主动开放资源、下沉服务,也为“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提供了实践路径。
正如成都师上学校小学部执行校长樊也莎所言:“食育是劳动教育、文化教育、健康教育的融合。我们希望孩子不仅学会一道菜,更能读懂‘盘中餐’里的文化根脉,明白‘好好吃饭’是对生活的热爱,更是对文明的传承。”
这场“舌尖上的研学”,或许正在重新定义“教育可以发生在哪里”——当厨房变成课堂、美食成为教材、高校变身营地,每个孩子都能在烟火气中,找到成长的养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