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2日电 题:四川蓝生脑科医院:聚“精”会“神”专心护“脑”
作者 袁牟知博
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脑血管、神经变性等发病率逐年走高,“减少疾病发生、降低致残致死率、帮助患者回归社会”成为医疗领域的重要课题。2022年9月,四川蓝生脑科医院(下称“医院”)正式开业接诊——这家三级专科医院,以“人才为基、学科为本、创新为魂”为方向,为西部多省区民众提供“一站式”脑科诊疗服务,逐渐成为西部脑病诊疗的重要力量。
要实现精准诊疗,硬核设备是关键支撑。医院配齐了国际先进的诊疗设备:3.0T磁共振能清晰呈现脑部细微结构,128排CT可快速捕捉脑血管病变,双C臂血管造影机为介入治疗搭建清晰视野,直线加速器与头部伽玛刀能实现神经肿瘤精准放疗,神经外科机器人与导航系统则进一步提升手术精度,降低操作风险。
其中,全数字化神经外科复合手术室堪称“王牌配置”。它整合了CT、磁共振、血管造影机“三位一体”功能,其4.8吨重的磁共振磁体建在地面,解决了传统楼上手术室承重不足的难题。“过去遇到非常复杂的脑血管疾病,手术或者介入治疗需要分次进行,而且效果还不一定好,现在在复合手术室就一次能处理好。”院长黄光富介绍,针对一些难治性的肿瘤,手术中有核磁共振的检查,可以避免肿瘤残留导致再次手术,同时还可能减少或避免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的损伤。“过去要2次或更多次才能完成治疗,现在一次就能解决,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成本。”此外,医院还配备了可容纳40人的大型高压氧舱,而高压氧治疗在脑损伤、脑血管疾病恢复期,已被证实能起到关键康复治疗作用。
“医院要发展,人才是根本。”黄光富说道。这位四川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前主任委员,从建院之初就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医院组建了“老中青”结合的人才精英梯队,由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前副主任委员游潮担任名誉院长,四川省医学会神经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孙红斌、康复专家李怡等在国内业界有较大影响的近20名大咖加盟,为医院学科建设把握方向,目前,医院已汇聚50位高级专业人才、100多位中青年骨干,形成了“高端专家领航、中年骨干攻坚、青年医师成长”的格局。
年轻医生成长也有充足空间。“90后”硕士、神经外科主治医师何运森分享:“医院支持申报课题、发表论文,还选送进修。”在黄光富指导下,他以第一作者发多篇SCI论文,获得年度科研奖励。开诊两年多,医院高端专家与中年骨干队伍稳定,这背后是规范化的管理运营、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以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学科布局上,医院走“精专科+强综合”的路子:一方面,开设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7个脑系特色学科,全面覆盖神经系统内科、外科疾病及肿瘤的系统化精准治疗;另一方面,考虑到脑科患者多为老年人,常合并心血管、肺部、糖尿病等基础病,配套开设了心血管、呼吸、消化、普外、骨科等支撑科室,避免患者为处理合并症来回跨院。
针对疑难重症,医院还专门设立了多学科诊治中心(MDT)。此前,一位女性患者患有4厘米的巨大脑动脉瘤,在多地医院都因手术难度大被婉拒,来院后,MDT团队联合多科专家会诊后制定治疗方案,最终在复合手术室内一次性完成动脉瘤切除与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完全恢复正常生活。还有一位40多岁的美术教师因颅底肿瘤陷入昏迷,家属本已准备接受临终关怀,后专程转诊来院后经MDT讨论,团队历经9小时手术,不仅完整切除肿瘤,还保护好了脑干、神经、血管,术后半个月患者逐渐清醒,两个月后重新拿起了画笔。据介绍,3年来医院已收治住院病人2万多人,开展各类手术3000多台次,患者覆盖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青海省等西部10多个省份。
医院的人文关怀则藏在细节中。作为四川首批老年友善医院,门诊有引导员协助老人挂号检查,行动不便者有护士用轮椅推送,配备了方便老年病人就诊治疗设施。医院开通创伤、卒中绿色通道,确保这些病人在急救的黄金时间内得到有效治疗。有位脑干出血患者,子女失联,医院仍然进行紧急救治,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护士精心护理,护理人员轮流喂饭、照料,现患者接近清醒。“每月做病人满意度调查,院领导每半年分别到各病房听取病人及家属的意见,满意度超95%。”黄光富说。
在长远发展上,医院确立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四位一体的目标。三年来,医院主办了第二届四川脑科论坛及其他主题的多次学术会议,北京天坛医院赵继宗院士、华山医院的周良辅院士、同济大学的裴钢院士等国内知名专家先后来院讲学、指导工作。
“我们始终朝着‘政府放心、百姓信赖’的方向努力。”黄光富表示,作为西部脑科医疗的新力量,四川蓝生脑科医院将继续聚“精”会“神”,专心护“脑”,让更多西部病员享受到优质的脑科医疗服务。(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