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废秸生“金” 绵竹帮助甘洛群众端稳“产业饭碗”
2025年10月22日 16:1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2日电 (周韵 尹翔)10月,甘洛县斯觉镇觉呷村,山坡上的牧草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不远处的牧草加工及秸秆综合利用基地里,几位村民正将收割来的牧草和玉米秸秆源源不断地送进机器,经过粉碎、搅拌、发酵等多道工序后,最终制成优质的牧草饲料,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村民将秸秆送进机器粉碎。 绵竹市委宣传部供图

  “自从基地建起后,村里的这些秸秆可算是‘变废为宝’了。光是把秸秆运过来,就能拿到卖秸秆的钱和交通补贴。我现在还在基地务工,每月还能稳定收入3000元,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说起这些变化,觉呷村村民尼克机木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过去,甘洛县长期面临秸秆处置难题,农户习惯将秸秆随意堆放或露天焚烧,不仅污染环境,更埋下了森林火灾的隐患。为破解难题,绵竹市第四批援彝干部在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中,始终以甘洛县实际需求为牵引,精准对接绵竹成熟的产业资源,全力推动牧草饲料加工项目落地生根,为当地产业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随着帮扶工作的深入推进,2024年至2025年间,绵竹市对口帮扶甘洛县前线指挥部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20余万元,重点扶持斯觉镇发展秸秆综合利用产业。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高效资源化利用,更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实实在在带动了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我们的牧草饲料不仅满足了本地牧民的需求,还远销至甘肃、内蒙古等地。随着冬季来临,牧民们正集中为牛羊储备过冬‘口粮’,当前订购热潮持续攀升。”基地负责人蒋续田介绍,随着绵竹市帮扶资金的持续投入,企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年产优质牧草饲料可达2500吨,年经济效益突破100万元。同时,产业还有效带动了周边镇村发展,村民们通过出售秸秆可增收50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为推动秸秆从“生态包袱”向“绿色财富”的华丽转身,自2024年以来,绵竹市对口帮扶甘洛县前线指挥部精准施策,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与保障“组合拳”。在‌政策支持上,整合项目资金,为牧草加工及秸秆综合利用基地注入动能,实现提档升级;同步规划种植300亩牧草,有效盘活闲置林地资源,拓展绿色产业空间。在‌服务保障上,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充分利用“村村通”广播与镇村微信群,精准传递回收价格、地点及交通补助等关键信息;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参与回收行动,并利用茶余饭后、田间地头等时机,将秸秆回收的好政策、好效益面对面给村民宣讲到位,营造“全民防火、共保生态”的浓厚氛围。

  “过去,秸秆处理是个老大难问题,如今我们在斯觉镇成功构建了‘企业+专合社+农户’的全产业链闭环,让秸秆回收从‘治理难点’变成了‘产业亮点’。”绵竹援彝干部张东表示,指挥部致力于将秸秆高效利用与地方的产业升级、生态保护进行深度绑定,形成良性循环。同时,通过实施多样化的帮扶策略,对口帮扶工作实现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全覆盖,不仅“输血”解近渴,还“造血”防远忧,全力协助甘洛县构建起一个富有地域特色、可持续的产业发展生态体系。

  如今,乘着绵竹市帮扶的东风,甘洛县正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推动一项项现代特色农业在这片热土上拔节生长、欣欣向荣。越来越多的甘洛百姓,稳稳地端起了“产业饭碗”,走上了充满希望的致富路。(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