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lsnk > 中新网四川

四川蓝生脑科医院:聚焦心身健康 守护民众好眠
2025年10月23日 13:1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3日电 题:四川蓝生脑科医院:聚焦心身健康 守护民众好眠

  作者 袁牟知博

  “您晚上睡不好,是不是因为要半夜起来照顾瘫痪的老伴?是不是担忧老伴的身体,害怕老伴离自己而去,甚至恐惧老伴离开自己后自己该怎么活?我特别理解这种害怕恐惧,每天陪着、照顾着,早就把他的存在当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一想到万一他不在了,心里肯定空落落的,甚至会慌得不知道该怎么办,这种感觉特别真实,也特别让人难受。”在四川蓝生脑科医院心身医学科诊室,科室主任杜鹃握住一位老太太的手,道出了对方头昏、失眠背后的隐情。

  这个温暖的场景,正是该科室以“身心同调”理念服务患者的缩影。作为国家三级医院,四川蓝生脑科医院心身医学科自开科以来,便以“睡眠与心身健康结合”为核心,为民众解决失眠、情绪障碍等问题,成为兼具专业性与人文关怀的特色科室。

科室主任杜鹃为患者看诊。 四川蓝生脑科医院 供图

  科室的诊疗范围覆盖多种睡眠与心身相关疾病,包括失眠障碍、情感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适应障碍、急性应激障碍等)伴发失眠、睡眠呼吸障碍、不安腿综合征,以及镇静催眠药或酒精所致依赖、上瘾问题等。“以前很多人有睡眠问题,要么找呼吸科,要么找神经内科,有情绪问题又怕去精神科。”杜鹃介绍,科室将睡眠与心身健康整合,让患者不用“跑科室、多鉴定”,在一个地方就能解决复合问题,这一模式得到行业资深国际专家高克明的认可:“这种整合不仅对有精神疾病的患者起重要作用,对普通睡眠障碍人群帮助也很大。”

  在诊疗过程中,科室形成了一套科学严密的流程。患者就诊后,医生会先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了解失眠表现、病程、诱发因素及是否有其他躯体疾病;再通过常规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精神心理晤谈掌握身体与精神状态。主观评估环节,患者需填写1至2周的睡眠日记,同时完成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失眠严重程度指数等9类核心电子化量表测评;客观评价则包括初筛、便携式睡眠监测,以及核心的多导睡眠监测(PSG)。

  “我们不只是看‘病’,更要看到‘人’。”杜鹃强调,科室会从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三方面评估患者。曾有位老太太因头昏就诊,检查显示器官无明显异常,深入沟通后才知她因长期半夜照顾瘫痪老伴,每晚只能睡1至2小时。交谈中,老太太的心率从病历记录的每分钟60多次升至每分钟90多次,显露出明显焦虑。科室为她调整用药,不用传统镇静催眠药,而是用调节情绪的药物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同时建议她寻求家人协助分担照料压力,三天后,老太太便主动反馈“好多了”。

行业资深国际专家高克明跟团队讨论诊疗方案。 四川蓝生脑科医院 供图

  科室的特色技术为诊疗提供了有力支撑。针对睡眠呼吸障碍患者,科室通过PSG精准监测后,用双水平呼吸机进行压力滴定,“晚上守着患者调呼吸机,确保不憋气、氧浓度够,让他们舒服睡一晚。连续5晚适应后,患者离院前购买相同型号,医生会调整好相关参数,患者只需回家开机即可使用,这一‘傻瓜式’操作,确保所有患者在家使用呼吸机如同在医院一样。”;针对慢性失眠患者,开展CBTI治疗,通过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认知疗法等改善睡眠习惯与错误认知;还有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针灸、足浴、耳穴治疗等物理与中医疗法,以及近红外脑功能检测、精神压力与心率变异分析等评估技术。科室后续还将开展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光治疗等项目。

  在团队建设上,科室组建了跨学科团队,覆盖医学诊疗与心理干预全流程。杜鹃计划用3至5年时间培养年轻医生,“让他们从侧重生物学诊疗,变成能兼顾身心评估的多面手,面对患者能敏锐判断需求”。

  谈及未来,科室有清晰的规划:一方面深化睡眠领域研究,比如探索打鼾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另一方面逐步建立远程管理,与多家医院联合成立睡眠相关疑难病例讨论联盟,同时借助世界睡眠日等节点,通过微信公众号普及科普知识。

  “世界各地睡眠和精神问题都很普遍。”高克明说,“科室的设立顺应了民众需求,也让更多人敢直面情绪与睡眠问题。”四川蓝生脑科医院心身医学科正以专业与温度,为越来越多民众的睡眠与心身健康“保驾护航”。(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