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合江县的山坳里,一到夏季便有沉甸甸的荔枝挂满枝头,“绛纱兰”的紫润、“带绿”的红中透着莹白、“大红袍”的艳红在叶间交错——这便是当地人骄傲的“十二金钗”。千年前,杜牧笔下“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荔枝从这里启程,靠驿马飞驰、冰窖接力送往长安;如今,这些曾经皇室珍馐的果实早已成了荔乡百姓的“金果果”,而让“金果果”扎下根、结出富的背后,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滋养。
合江镇柿子田村的高绪平,裤脚还沾着果园的泥土,手里却麻利地核对着冷链车的发货单。“这‘妃子笑’刚摘下来就装车,下午就能到重庆的超市。”他笑着说。他在8年前牵头成立的荔妃源荔枝专业合作社已有200余亩的种植规模,“十二金钗”在其中分布得错落有致。与荔枝打了较长时间交道的高绪平很懂荔枝从种到收的门道:育种时要挑最饱满的种核,挂果期得拿捏好水肥比例,就连采摘后往冷链箱里摆的方式都很讲究——“处处是学问,少一步都可能让荔枝‘笑’不到最后。”高绪平告诉记者。
种植之外,资金是荔枝农发展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荔枝生长周期长,前期买有机肥、雇人修剪枝叶就投了不少钱,到了成熟期,几十号工人摘果、分拣,每天的工钱像滚雪球似的涨。“几年前开始扩大种植规模后,很快遇上了资金周转不开的情况,想贷款又没抵押物,急得整夜睡不着。”高绪平说,就像《长安的荔枝》里为经费殚精竭虑的主人公,那时的他望着果园里的“十二金钗”也很无力。
转机出现在农行合江县支行客户经理的一次上门走访。“听说你们合作社缺资金?我们有‘惠农e贷’,不用抵押,授信额度内还能循环用。”没几天,40万元贷款就到了账。拿着这笔钱,高绪平及时付了工钱,还添了两台自动分拣机,“分拣效率提升了一倍,冷链车直接发往全国,旺季时天天供不应求。”
高绪平的故事,是农行合江县支行深耕荔乡的一个缩影。在合江,像他这样的荔枝种植户还有上千户,从农资店进肥料需要周转,到物流公司添冷链车缺资金,再到合作社想引进新品种搞技术升级,处处都有农行人的身影。他们沿着荔枝产业链走村串户,把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到育种、种植、采摘、运输的每一个环节。
如今,合江荔枝的产业链越拉越长,金融活水的滋养也越来越精准。2025年以来,农行合江县支行累计投放农户贷款2.48亿元,截至6月末,该行农户贷款余额已达8.02亿元。这些数字意味着,农行人正在助力更多像高绪平这样的种植户从“愁销路”到“忙发货”,从“小打小闹”到“抱团发展”。
暮色里,冷链车的车灯照亮了村口的路,车厢里的荔枝带着合江的山水灵气正驶向更远的地方。而农行的客户经理们又在整理明天的走访名单——他们要去看看新挂果的长势,问问种植户们下一季的资金计划。就像千年前古人守护荔枝的鲜润,如今的他们,正用金融的力量守护着每一颗荔枝的成长,让荔乡大地的振兴画卷,在甜香里徐徐铺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