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四川新闻网

2025成都城市定向赛走进宝墩遗址 开启跨越四千年的“穿越”之旅
2025年11月03日 11:02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曹惠君
比赛现场
比赛现场

  11月2日,“探秘宝墩”2025成都城市定向赛暨“蜀运荟”体育文化嘉年华在成都新津·宝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精彩开启。本站赛事将体育竞技与历史文化深度融合,让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名选手,在精心设计的三条古蜀文明特色路线中,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穿越”之旅。

  穿越4000年

  宝墩遗址里亲子携手探秘古蜀文明

  “探秘宝墩”2025成都城市定向赛是2025成都城市定向赛的第三站。赛事由成都市体育局、成都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成都市赛事运营中心、成都市新津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承办,四川省体育博物馆、成都市慈善总会协办。此站赛事是首次在宝墩遗址公园举办的大型亲子定向赛,赛事聚焦亲子家庭,以亲子协作为纽带,融合定向运动的活力与古蜀文明的探索乐趣,成为一场寓教于乐的家庭户外盛会。

  上午10点,在赛事出发仪式上,一场精彩的峨眉武术、抖空竹等表演瞬间点燃现场激情。随后10点30分,600位选手汇聚,在一声哨响后,开启了这场充满趣味与挑战的“穿越”之旅。本站定向赛,主办方精心设计了古蜀文明线、星野探索线、匠心传承线三条主题线路,三条线路主题并行、任务各异。路线融入“考古小队”概念,每个家庭需通过地图导航、线索解谜、体能挑战等环节合作完成目标。

  每条线路均包含不同的平行任务点,环环相扣,完整呈现了宝墩先民从“筑城安居”到“农耕发展”,再到“文化萌芽”的生动画卷。通过“模拟挖掘”、“陶器修复”等核心任务,让每个家庭都能亲手触摸“历史”,体验考古工作的严谨与惊喜,在欢乐中收获知识。

  “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在耳边低语。”参赛选手李先生特意带着妻子和两位读小学的女儿前来参赛。他们一家四口在古蜀文明线上携手闯关,每到一个关卡,他们都仔细研究线索,认真讨论着古蜀时期的文物和历史故事。李先生表示,这样的赛事让孩子们在运动中学习到丰富的历史知识,自己也仿佛跟着孩子们的脚步,穿越回那个神秘而遥远的古蜀时代,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魅力。

  踢蹴鞠、抖空竹、印年画......

  “蜀运荟”体育文化嘉年华上演欢乐派对

  除了赛事本身,极具特色的文娱活动,让赛事充满欢声笑语。在比赛主会场,一场“蜀运荟”体育文化嘉年华精彩开启。蹴鞠、射箭、投篮、民俗互动、非遗美食以及文创产品集市,共同开启了家庭社交的欢乐派对。

  记者在现场看见,在神射祈年射箭挑战区,每当有人箭矢正中靶心,周围便爆发出阵阵喝彩,选手还获得“神射手”认证;蹴鞠罚点球区则充满激情,让参与者感受古代足球运动的独特魅力;而绵竹年画体验区,大人和孩子围坐一起,亲手将雕版上的门神、童子图案拓印下来,每人脸上都洋溢亲手创造传统之美的满足与惊叹;空竹唤神挑战区,挑战者尝试抖空竹使空竹离绳旋转,并持续鸣响5秒钟以上,便能成功“唤神”。

  在这里,家庭在协作中增进情感,整个空间充满乐趣与成功的喜悦,成为了一场深度体验蜀地文化与运动精神的欢乐派对。除了好玩的互动游戏,现场的美食市集,更是汇集本地特色小吃,亲子主题餐饮,为这场嘉年华增添了别样的温馨与惬意。

  不仅现场的美食吸引着选手们,新津的黄辣丁、牛肉锅盔、柚花柳勾鱼、白米粽、糖油果子等特色美食同样吸引着众人。“我们准备比赛完后便在新津边逛边吃。”来自新都的选手汪女士原本就计划带着孩子在宝墩遗址参加比赛,赛后便顺便游玩一番。“修觉山、天府农博园等地方都想去。来都来了,肯定要在这里好好逛一逛。”

  值得一提的是,“探秘宝墩”2025成都城市定向赛,携手成都市慈善总会,现场设置“步数捐赠”公益互动。扫码后微信步数便可随时捐赠至赛事公益池,完成4个定向打卡点位,还可额外获得2000步数赠送,解锁“爱心奔跑者”电子证书,为社会慈善事业贡献一份温暖力量。

  随着“探秘宝墩”2025成都城市定向赛的圆满落幕,2025成都城市定向赛也正式收官。今年赛事相继走过武侯区、高新区、新津区,从寻侯问蜀的“三国战场”,到勇闯王者荣耀的“王者峡谷”,再到亲子同行的“探秘宝墩”,这不仅是地点与点位之间的连接,更是一次古今时间维度上的一次穿越。赛事巧妙融合体育、文化、旅游等元素,精彩演绎了成都文化、电竞以及科技的魅力,用不同的方式探寻着这座城市,感受成都的多元魅力。

  探索不止,奔跑不息。明年,成都城市定向赛精彩继续。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