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内江市烟草专卖局“八五”普法工作:以责任落笔 接绘“八五”普法新篇
2025年11月13日 10:3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3日电(严芷薇)又是一年尾声将近,转眼间,全民普法第八个五年的句点已落在2025年的年轮上。

  回望五年法治深耕之路,内江市烟草专卖局严格践行“谁执法、谁普法”,以责任为笔、初心为墨,聚焦社会关切与民生热点,将法治宣传由纸面条文融入街巷烟火、百姓生活,绘出独特的“八五”普法画卷。

  这五年是飞速发展的五年,一抹“新色”也同步进入行业视野——电子烟。

  它打着“时尚”“健康”的旗号和“奶茶杯”“可乐杯”的迷惑外表,在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群体中悄然弥漫。但其产品属性背后隐匿的健康危害与涉毒风险以及隐蔽化销售特点,让烟草专卖执法队伍警铃大作。

  监管的首要,是拨开迷雾。代替枯燥的法条宣讲,烟草专卖执法人员以自制的科普漫画与视频为媒介,将“揭开电子烟真相”的课程带进校园、街头与线上公众平台,用创新方式将法治的种子埋入少年心里,让法律宣传有声有色、触手可及。

  与此同时,内江市局积极协调地方市场监管局、公安局等职能单位,深入市场一线对电子烟零售点开展专项检查,确保每一份产品说明与认证编码都经过仔细核对,将该项“新兴之物”严格规范在法治框架之内。在电子烟违法犯罪领域,内江市局雷霆出击、亮剑收网,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10”案,市公安、烟草部门在广东、江西、云南等省开展收网行动,共查获违法电子烟10万余个,货值300万元,查证涉案金额1200余万元,刑拘5人、逮捕4人、直诉3人。当一起起电子烟违法案件被查处,一件件违规产品被清出市场,这一曾被迷雾笼罩的角落,在规范与秩序下愈发清晰。

联合公安开展电子烟零售点专项检查。内江市烟草专卖局供图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完成,内江市局采取一系列配套行动,倾力为未成年人打造“无烟校园”。校园周边,内江市烟草专卖执法人员与市场监管局同仁并肩而行,他们既是市场的检查者,更是校园的“守护骑士”。

  曾经零星散布的烟草制品零售点,在一次次耐心沟通与严格执法中被清理、迁离,五年间,清退校园周边零售户共239户,为校园划出了一道“净土”边界。

开展校园周边烟草制品零售点清理。内江市烟草专卖局供图

  上学、放学时段,“护学岗”的身影成为一道温暖的风景。他们劝阻校园周边吸烟人士,警惕着可能存在的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电子烟等行为,同时积极向周边商户宣传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督促经营者严格落实身份查验要求,确保“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草制品”的标识保持醒目。这期间,共查处向未成年人售烟案件11起,对相关售烟主体罚款19138元,用铁血手腕整治伸向未成年人的不法之手,默默守护孩子们的成长环境。

  当电子商务的浪潮奔涌,物流寄递环节成了不法分子进行烟草非法交易的新“暗渠”。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构成了这幅画卷的浓厚底色。

  在市政法委、公检法、交通局等部门的职能支持下,十部门联合推进烟草市场整治工作,共同向涉烟违法犯罪挥出打击“重拳”。联合检查组组员运用专业知识辨别伪装,让企图利用快递“隐身”的假烟、私烟无处遁形。这五年来,内江市局共查处涉烟违法案件1952起,违法卷烟4568.16万箱,涉案金额4273.44万元;销毁假私卷烟1134.88件,货值1177.57万元。一场场专项行动,一个个制售假私烟犯罪网络的捣毁,笔触力透纸背、浓墨重彩。

  与此同时,常态化的普法依旧“润物细无声”。街头巷尾、社区广场、新媒体平台,普法宣传的阵地与触角随着执法队员的脚步与云端推送遍布街巷阡陌,“12313”举报热线逐渐深入人心,法律法规成为消费者自我保护的有力武器。打好执法与普法的“组合拳”,烟草市场环境的公平与清朗方得以彰显。

  五年间,普法宣传已从“单方宣教”蜕变为“多方参与、形式鲜活、成效可感”的民心工程。在更广阔的民生土壤中,内江市局用一场场社区讲座、一次次街头咨询、一部部普法视频,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庄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温情融入百姓生活;同时,积极推进控烟履约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开展“沉浸式”执法模拟比赛与专卖技能练兵,让执法队伍在切磋与演练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确保每一次落笔,都精准而有力。

  “八五”普法的画卷已近收官,但笔墨未干,责任在肩。内江市局将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全力投身法治社会建设进程,接续描绘法治宣传新篇章。(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