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4日电 (胡小燕)初冬的川南,寒意渐浓。在泸州市纳溪区的村社院落和居民楼里,一场关乎生命安全的守护行动已悄然拉开帷幕。今年纳溪区启动的防范一氧化碳中毒专项行动,更显务实,其核心在于将工作做在事故发生之前,让防范的警钟在千家万户心中长鸣。
精准建档,把关怀送到“最需要的人”身边
“张大爷,天气渐冷,冬天炭火盆可千万不能放在紧闭的屋子里用啊。我们来给您做个登记,以后好常来看看。”在纳溪区大渡口镇,网格员小陈手持一份《重点家庭防范一氧化碳中毒走访记录表》,正逐户上门。这份正在不断完善的表格,是今年行动的“核心数据库”,其背后是一套精细化的动态管理机制。
这份台账的“建”,绝非简单的名单罗列。纳溪区各镇(街道)依托基层网格,发动村(社区)干部、网格员,通过“敲门行动”对辖区内所有住户进行拉网式摸排。信息采集内容具体到“户情”与“风险点”,不仅登记户主姓名、联系方式,更关键的是明确标注家庭常住人员结构(如是否有“一老一小”、残疾人)、主要取暖方式(燃煤、炭火、燃气灶、电暖器等)、取暖设备具体位置(卧室、客厅)以及房屋通风条件等。最终,系统会为每户生成一个风险等级评估,将使用明火取暖且通风不良的“一老一小”家庭自动标记为“高风险”,纳入重点关爱名单。
“建台账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按图索骥’,让后续行动有的放矢。”大渡口镇一名应急管理人员指着台账解释道,“比如,标记为‘高风险’的独居老人户,我们要求网格员每周至少上门或电话联系一次;对于使用燃气热水器的出租房,我们会联合住建部门在务工人员返乡高峰期进行针对性复查。这份台账是动态的,新增的出租户、返乡人员信息会及时补充进来,确保我们的关怀和检查能跟上人员流动的节奏。”
“明白卡”+“方言讲解”,让安全知识不再“飘在空中”
一张设计醒目的“明白卡”,是此次宣传的主要载体。但与简单发放不同,纳溪区更强调“送达并讲透”。
“大家看,这就是为什么‘浴室门窗要留缝’,这就是为什么‘炭火火锅绝对不能端进卧室’。”丰乐镇五里村村支书张元强拿起防范“明白卡”,指着上面的图示顺势讲解。
“光把纸发下去,可能转头就忘了。我们多讲一遍,多提醒一句,可能就避免一场意外。”张元强道出了这种“面对面”宣传的初衷。
此外,纳溪区安富街道针对出租房流动性大的特点,社区联合房东,在新租客入住时就必须进行一次安全告知,将防范一氧化碳中毒作为入住“第一课”。
推广报警器,为脆弱家庭装上“安全哨兵”
除了苦口婆心的“人防”,纳溪区正务实推动“技防”落地。在东升街道,这项工作的推广目前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持续动员的同时,首批设备的安装与使用讲解正同步进行。
“李大娘,这个白色的小盒子是一氧化碳报警器,一旦有漏气等现象,它就会‘滴滴滴’大声叫,您听见了就赶紧开门开窗通风,到室外去!”在东升街道皂角树社区,街道应急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和社区干部正上门为几位独居老人一边讲解,一边仔细记录居民的安装意向。
“我们当前正积极开展宣传动员,重点向居民讲清楚报警器的功能和重要性。”东升街道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人钟方权表示,“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我们正积极筹划,准备通过联系帮扶单位、发动社会力量等多种途径,优先为独居老人、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落实安装。后续还将安排专人上门进行使用讲解和现场调试,确保报警器装得上、用得好。”
目前,纳溪区的冬季安全守护行动正在各镇(街道)深入推进。从精准建档的动态管理,到案例警示,再到对一氧化碳报警器的入户宣传,基层工作者们将防范一氧化碳中毒的“功夫”做在实处,他们正用实际行动,努力让安全的警钟,始终先于危险的警报响起。(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