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汶川水磨村民孙张祥:把山间“土味道”做成致富“香味道”
2025年11月14日 15:3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4日电 (伍排勇 刘毅)“今年我们的腊肉加工已经正式开始了,目前已经屠宰了20头生猪,正在熏制腊肉。”随着冬日来临,又到了制作腊肉制品的季节,在汶川县水磨镇牛塘沟村,村民孙张祥一家又开始忙碌起来。

孙张祥制作的腊肉制品。汶川县委宣传部 供图

  一头头黑猪膘肥体壮,腊肉加工厂里肉香四溢,传统烘烤房内文火正烟熏着各类腊肉制品,回乡创业以来靠着“养殖+加工+销售”的全链条模式,孙张祥把山里的特色农产品做成了畅销全国的“香饽饽”,走出了一条返乡创业的致富路。

  “今天这4头猪已经分割处理了,需要腌制一段时间就要开始文火烟熏。”11月13日一大早孙张祥一家人将家里的4头生猪拉到镇里屠宰场进行屠宰检疫后又拉回家里进行分割加工。孙张祥说,为保障腊肉的品质,腊肉制品要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文火熏制,今年家里提前半个多月开始制作。

  走进腊肉车间,货架上还有半个生猪肉等待切割,一旁整齐摆放着色泽鲜活的猪肉、猪蹄、内脏等。而经过剔骨的猪肉需要腌制后再统一送到一旁的烘烤房精心熏烤。经过一个半月的文火熏制,腊肉制品便可以进入市场销售。

  在孙张祥的带领下,走进一旁的烤房内,房间内烟雾缭绕,今年首批制作的腊肉制品如腊肉、猪蹄、香肠、猪排等琳琅满目,腊肉制品下小火苗缓缓燃烧。“这些木材都是我们种植的中药材厚朴去皮后卖掉的,加上一些树叶,不仅有木材的清香还有中药的味道。”孙张祥道出了,自己制作传统腊肉的“秘诀”。

  2019年,返乡创业的孙张祥看着家里养殖的“粮食猪”便萌生了制作传统腊肉加工的想法,没想到当年第一批腊肉就卖得特别好,不仅赚了几万元还形成一批固有客源市场。

  首战告捷,这让他对传统腊肉制作有了很强信心,一心也想把这个产业做起来。2020年孙张祥扩大养殖规模,还成立了汶川县好巴适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了保证腊肉品质,他特意引进传统黑猪品种,采用自繁自养模式,确保每头生猪的养殖品质。

孙张祥正在制作腊肉 。汶川县委宣传部 供图

  如今,孙张祥的传统腊肉加工产业越做越红火。去年,他共养殖屠宰120余头生猪,产值70万元,纯利润达20余万元;今年冬季刚到,首批40头生猪已投入腊肉制作,预计全年出栏生猪将突破150头,收入也将再创新高。小小的养猪场和腊肉加工厂,不仅让他找到了致富路,也为周边村民发展传统生猪养殖提供了经验,帮助大家将家里喂养的“粮食猪”加工销售,带动大家一起增收。

  今年是孙张祥回乡创业的第六个年头,如今的他,不仅有规模化的养猪场,还建起了腊肉深加工流水线,从生猪养殖、屠宰,到烟熏加工、成品销售,每一个环节都由自己把控。过硬的品质,让孙张祥的腊肉渐渐积累起好口碑。2023年,他又在水磨镇禅寿老街租下门店,开起“农家干腊肉”铺面,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既服务过往游客,也通过快递把腊肉销往全国。

  从回乡创业的“门外汉”,到特色产业的“带头人”,孙张祥用坚持和匠心,把山间的“土味道”做成了致富的“香味道”,也为汶川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动能。(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