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10日电 (单鹏)“核医疗产业是一条新兴赛道,愈发受到全球医药行业科研和投资的关注。”近日,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医科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董伟在北京接受采访时表示。
核医疗因其诊断精准、治疗靶向性强、疗效显著等特点而备受关注。“现在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肿瘤的发病率随之提高。核医疗最大的针对对象就是各种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所以受到各界广泛关注。”董伟说。

董伟长期关注核医疗产业发展。他观察到,中国核医疗产业体量并不算大,与发达国家尚存在一定差距。不过,中国核医疗正奋起直追,在核药研发生产、国产核医学设备、核医学检查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不断缩小与领先者的差距。
“例如,许多核药曾严重依赖海外进口,但中国已能自主生产部分核药,产量也在不断提高,这是比较明显的突破。”他表示。
部分国产核药开始逐步进入临床阶段。据董伟介绍,去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了一位晚期结肠癌患者。术后虽经多种治疗,这名患者仍出现全身多发性骨转移,疼痛难忍、行动困难。后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核医学科专家提出177Lu-TBM治疗方案,在三次治疗后,这位患者疼痛缓解,能够自己行走。
“在这一疗法中,我们让177Lu连接TBM分子。当TBM分子识别癌细胞,它会把177Lu‘拉’到癌细胞周围进行精准‘杀灭’。该疗法的优势是精准治疗,同时对周围其他细胞的副作用较小。”董伟解释称。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董伟十分关注核医疗产业发展。他认为,核医疗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对生产、经营、配送、使用环境、资质等均有严苛要求,发展需打通产业上中下游、协同发力,“不同于普通药物,医用同位素半衰期通常较短,这对生产和应用场景的联动提出很高的要求,因此产业链协同非常关键”。
据了解,中国核医疗产业各地布局呈现多元态势。北京、上海等地科研资源丰富,侧重核医疗技术创新与高端设备研发;四川等地凭借核工业基础,在核药生产等方面优势突出;沿海地区则积极引入先进技术,推动核医疗产业与国际接轨。
去年7月,四川省政府发布《关于促进核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形成医用同位素、放射性药物、核医疗装备的标准体系,以及完善的核医学临床转化及研学诊疗体系,建成国内领先的核医疗产业集群;到2030年建成全球最大的医用同位素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放射性药物和核医疗装备生产聚集地。
“总体而言,我国发展核医疗产业的信号愈发明显,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董伟表示,“在生物医药领域,核医疗会是一个能够快速追赶、引领增长的产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