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zjj > 四川日报

广元剑阁:为蜀道古柏再加一道“保护网”
2023年12月06日 15:28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曹惠君

  11月30日早上,剑阁县汉阳镇翠云社区,当地护林员与剑阁县电信、城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起走进古柏林,捡拾周边垃圾和杂物。

  近期,剑阁县启动全县古树名木“大普查”,成立12个普查工作组,以翠云廊沿线的蜀道古柏为主要普查内容,兼顾零星古树名木,旨在进一步查清全县古树名木存世数量、生物特性、地理分布、健康状况和生长环境等,完善“一树一档”图文数据库。

  以“大普查”为契机,剑阁县各地发起环境整治活动,为古柏营造更好的生长环境。

  谋求更大保护力度,剑阁县创新探索“党建+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模式,建立古柏保护协调机制,推动全县各部门、乡镇整合力量,共同为蜀道古柏再加一道“保护网”。

  为何探索? 形成古柏保护合力

  剑阁县是四川省古树名木分布最集中的区域,翠云廊古柏是世界上迄今保存最完好、里程最长、数量最多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全县151公里的古蜀道上共有古柏7778株。

  对古柏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涉及林业、文旅等多个部门,而剑阁县境内有古道古柏的乡镇多达9个。单靠一个部门或一个乡镇无法护得古柏周全,也无法将古柏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带动地方发展的经济优势。如何统筹各方力量,打出护柏“组合拳”?

  剑阁县创新提出“党建+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模式,建立古柏保护综合协调机制,专题研究区域党建、旅游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雄关剑门党旗红”党建品牌推广等具体事宜,协调统筹开展工作。

  “让各个乡镇、部门之间的沟通更顺畅,问题解决速度就能更快。”剑阁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党建+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模式的建立,是为了让古柏资源得到全面保护,制度更加健全,保护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古柏群落生存环境全面优化,文化价值得到更好利用。

  怎么实现? 因地制宜建组织体系

  11月30日一大早,汉阳镇翠云社区的护林员刘映芳开始巡护古柏。“我巡护的区域有一部分古柏长在场镇上,周边人口多,生产生活容易对古柏造成影响,要特别注意。”刘映芳说。

  除了护林员每天巡护以外,翠云社区党员干部也参与古柏日常保护工作。

  以党建为引领,剑阁县在全县有古道古柏的乡镇建立了村(社区)级的古柏保护综合协调机制,社区党员干部牵头负责古柏的日常保护、人员组织管理、树情状况上报等相关事宜。

  保护不只在村(社区)一级。目前,剑阁县围绕“党建+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模式搭建起一套完整的体系架构。

  “我们根据古蜀道在剑阁县内呈Y字形分布的特点,搭建起综合、西段、南段、北段4个‘党建+古柏保护’协调平台。”剑阁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综合协调平台由县委组织部、县林业局等部门牵头,下设古柏推广、古柏人才孵化、古柏旅游规划等次级平台,负责翠云廊古柏生态功能区党建示范建设;西段、南段、北段协调平台则由古道古柏沿线乡镇与县林业局共同组成,下设村(社区)党建协调平台,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等。

  “差不多每月都会开一次全县协调会。”汉阳镇组织委员郑天伟说,有了统筹协调,许多以前不好解决的问题,都很快得到了回应和解决。比如,汉阳镇辖区内有部分电信线路影响了古柏生长,在统筹协调下,剑阁县经信部门协调电信部门对线路进行了迁改。

  进度如何? 资源聚集完善保护机制

  汉阳镇七里村护林员赵明一直关注着县林业局的科技指导员过来巡护指导的日子。“每个月一次,一边巡护一边教我们如何辨别古柏病虫害等。”赵明说,在科技指导员的指导下,自己的日常巡护更加轻松,“能更快更准确地判断古柏是否健康。”

  赵明、科技指导员和当地的生态管护员一起,构成了七里村“古柏护卫队”。这样的“古柏护卫队”,在剑阁县有53支,也是剑阁县探索“党建+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模式的创新成果之一。从古柏的日常巡护、管护到科技指导,都有了明确的分工及工作职责。

  为了解决更多古柏保护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剑阁县还把护林员、村(社区)干部等纳入协调机制。此外,该县还成立“蜀道古柏专家工作站”,并采取“人才+团队+项目”的方式,深入蜀道翠云廊古柏沿线开展古柏保护、产业开发、技术指导和人才培训等工作,为古柏保护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

  “党员志愿者队伍也是我们重点培育的内容之一。”剑阁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剑阁正着力培养一批党员志愿者讲解员,讲解蜀道翠云廊古柏历史文化,策划古柏主题展览、绘画展、摄影展及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助力剑阁创建古柏主题公园,为剑门蜀道冲击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等助力。

  此外,通过党支部提议、党员商议的方式,剑阁县党员每年为蜀道翠云廊古柏生态文明建设“办1到2件具体实事”。当地群团组织也积极开展“我为蜀道植棵柏”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千年蜀道再添“新绿”。(袁茹莉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敏)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