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tmnj > 中新网四川

海外华媒走进四川内江:乡村新貌 向“美”而行
2024年07月07日 16:4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7日电 (袁牟知博)“我的故乡已少有人居住,水口村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和乡愁。”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水口村村口一棵已有百年的黄桷树下,南非《非洲时报》副总编辑孙想录表示,水口村既有新貌,又保留旧物,既发展产业提高收入,亦留住了田园生活。

  7月6日,“行走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川渝行”走进四川内江,来自美国、加拿大、巴西等19个国家的24家主流华文媒体代表探访威远县水口村,感受水口村的“新”与“旧”。

  威远县地处内江市西北部,位于四川盆地中南部。2023年,内江市深入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水口村便是威远县首批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的乡村之一。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水口村在提升人居环境的同时,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完善了产业配套设施。

 7月6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水口村参访。记者 王磊 摄
7月6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水口村参访。记者 王磊 摄

  步入水口村,白色民居整齐排列,庭院花草繁茂,一株近两米高的仙人掌吸引了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的注意。

  “我嫁过来的时候种了这棵仙人掌,如今已经快三十年了。”村民焦连红介绍,水口村采取“农户自筹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的办法,改造民居的房顶、外墙、厨卫等,但村口老树和仙人掌等许多旧物也都被保留下来。

  “我们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水口村党总支书记刘念介绍,除了民居改造、建设入户路和庭院升级外,村里还将废弃农田围上篱笆,划分成块分给村民用于种植蔬菜瓜果,如今这里已成为村里的“共享菜园”。

  水口村是内江深入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截至2024年6月,内江市共改造危旧房6218户、整治土坯房5741户、改造厨房2.93万户、改造厕所4.69万户,建设入户路4.09万户。农村面貌的改善激发“磁场效应”,4200余户长期外出农民返乡改造或新建住房。

  不仅改善农房风貌,人居环境也需优化。如同水口村的“共享菜园”一般,内江市利用“拆旧”后的闲置地块推广美丽乡村“小组微生”模式,建设“微菜园”“微禽园”等3.78万个。改造20户以上聚居农户院落1312个,全面完善院落公共区域便道、院坝、排污等设施。

  “农村面貌改善之路上,产业发展不能落下。”刘念介绍,村里的主要产业是大棚蔬菜,想发展,首先得补齐短板,完善配套设施,“建设育苗大棚和果蔬冷链集配中心就是那个正确答案。”

  “这4亩育苗基地能降低村民的种植成本,通过果蔬冷链集配中心,村民种植的果蔬‘不出村’就能完成中转批发。”刘念表示,育苗基地是公益性的,其通过科学方式培育的果蔬苗成活率比传统播种高许多,力求“让村民安安心心地种地。”

  “农闲季节,村合作社会给村民提供一些果蔬冷链集配中心的兼职,针对有相应技能的村民,也会为其在内江、自贡对接工作机会。”刘念介绍道,村集体现在的收入已变为每年21万元。

  水口村的“发展密码”来源于内江市坚持因地制宜的策略。据了解,内江市明确每个村重点发展1至2个特色产业,每个镇重点发展1个以上主导产业,累计建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村12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5个。

  “这片池塘就像是水口村,甚至是内江市农村面貌改善的一个象征。不搬离原生土壤,而是扎根其中,互相促进,一起向未来。”站在水口村原污水池改建的莲池旁,加拿大七天传媒编辑部副主任陈汝燕感慨道,内江会迈着坚定的步伐往前,未来或许有更多年轻劳动力回流,形成良性循环。(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