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txsc > 中国新闻网

民盟四川省委会建言修复大蜀道人文环境
2025年01月22日 14: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成都1月22日电 (记者 贺劭清 岳依桐)“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由天梯和石栈构成的古老蜀道,数千年来连接着巴蜀大地与关中平原。目前,由于缺乏整体性的保护措施,四川大蜀道沿线区域正面临资源破碎化、文化内涵逐渐衰退的挑战。

  四川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1月19日至23日在成都举行。民盟四川省委会在《关于打造大蜀道文化旅游精品的建议》的集体提案中指出,由于缺乏整体性的保护措施,四川大蜀道沿线区域资源破碎化严重,建议保护大蜀道现有资源,修复大蜀道人文环境。

2024年10月,四川广元古蜀道翠云廊优美的景色吸引摄影师。 记者 刘忠俊 摄
2024年10月,四川广元古蜀道翠云廊优美的景色吸引摄影师。 记者 刘忠俊 摄

  据了解,古蜀道跨越3000年历史,是保存至今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址之一,也是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四川省境内的大蜀道体系主要由汉中通往蜀地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由甘肃通往蜀地的阴平道,及上述古蜀道的支线道路组成。

  民盟四川省委会在调研中发现,由于缺乏整体性的保护措施,四川大蜀道沿线区域资源破碎化严重。四川大蜀道跨越四川省22个区县,不同地区由于开发意识、经济条件的不同,存在旅游发展不平衡现象。蜀道沿线存在大量的现代化项目建设,导致蜀道被人为地分割,其历史文化也出现断层,文化整体性破坏较为严重,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蜀道的文化内涵在逐渐衰退。

  为保护大蜀道,民盟四川省委会建议,应强化川陕甘渝四省(市)以及涉及的八个地级市的文旅部门联动,共同推进大蜀道文旅合作。通过形象宣传、合作促销、产品包装、线路推广、渠道拓展等方面的融合,努力实现区域旅游资源互补互通。

  在蜀道修复方面,民盟四川省委会建议,对于蜀道已不存在的部分通过增加绿化设施来确保遗产廊道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在遗产廊道的规划中还应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本体面貌,呈现原始山脉和水系的景观美学特点,打造自然与文化遗产相互交融的遗产廊道。

  大蜀道人文环境的修复,是大蜀道修复的重点之一。对此,该份集体提案指出,在大蜀道的修复中应强调相关文化元素,融合遗产保护与景观设计,应用保护、修复、创新等手法,对遗产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再生,使遗产既体现城市文脉的延续性又符合现代文化生活的需要。(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