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24日电 (邹立洋)日前,泸州市合江县白米镇斗笠村的千亩稻田披上嫩绿新装,2025年泸州市春耕生产“开秧门”活动在此拉开帷幕。四川三河职业学院民族学生,用青春的脚步丈量传统农耕文化,在古老的“开秧门”仪式中奏响民族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和弦。

“秧苗过秧门,丰收年景临!”伴随着民族学生清脆的领唱,参与活动的社会各界人士代表肩挑篓背秧苗穿过用竹竿搭建的“秧门”。据介绍,“开秧门”仪式在保留祭田、祈福等传统环节的基础上,特别设置了民族农耕文化展示区。
传统智慧的青春传承。据带队教师介绍,三河学院近年开设“民族农耕文化”通识课,此次特意组织民族学生参与“开秧门”,正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中,四川三河职业学院学生在农业技术科教基地不仅参与插秧比赛、农资辨识等10余项农事体验,还将各民族的传统农谚整理成双语手册,在现场发放。
挖掘传统农耕技术。四川三河职业学院深入挖掘各民族的传统农耕技艺,加以保护和传承,并结合现代科技进行创新和改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一些民族保留着独特的灌溉技术、种植方法等,通过传承和创新,使其在现代农业中发挥新的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