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8日电 由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四川省民宗委)主办的“石榴花开天府情·中央主流媒体四川行”活动于近日开展。此次活动走进四川乐山、宜宾、泸州3市的7个区县,实地探访四川民族地区团结进步的生动场景,深刻领略广大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态势。
探索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
近年来,四川省民族宗教委坚持“投向错位、功能互补、信息共享、绩效提升”原则,每年统筹整合约8亿元民族类专项资金,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生态保护等深度融合,重点打造300余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民族特色村寨、示范社区等项目。
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镇茗新村,村道宽敞整洁,曾破旧杂乱的房屋已变为色彩鲜艳、民族风情浓郁的民居。茗新村所在区域二十多年前是劳教农场,2005年农场搬迁后,来自美姑、甘洛等大小凉山8个区县的1200多名彝族群众自发聚居,得名“八县村”,曾深陷贫困。
2016年,四川出台跨区域自主搬迁农民属地化管理政策,确保脱贫不漏一户。2017年11月,峨边县正式成立茗新村,全面启动后续帮扶。村里新建住房,完善基础设施,高标准进村道路贯通,大力发展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推动农文旅融合,走出移民富足、乡村美丽、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振兴之路,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称号。

宜宾市仙峰苗族乡被中国林学会誉为“中国方竹之乡”。副乡长冯毅介绍,全乡近95%家庭从事方竹产业。方竹笋鲜嫩营养,市场需求旺,采摘量产值连年攀升。每年秋季,周边彝族同胞结伴前来采笋,既补劳动力缺口,又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泸州市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堰塘村,红色文旅与“火红甜橙”产业交相辉映。全村建成1200亩高标准果园,年产甜橙千余吨;依托中央红军长征旧址等红色资源,打造“火红的村晚——相约石厢子过春节”品牌,成为全国“村晚”示范点。该村第一书记薛元超表示,红色文旅与甜橙产业融合发展,铺展开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厚植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近年来,四川持续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力度,不仅让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多彩,也培养出一批批特色艺术人才,为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坚实支撑。同时,民族文化也成为促进就业、增加收入的重要抓手。各地依托文化旅游、民族手工艺和特色文化产业,拓展了就业空间,鼓起了居民腰包,促进了社会和谐。
“把大地当绣布,用彩虹作丝线,山川就是最美的图案……”四川省级非遗彝族刺绣传承人乔进双梅说,自从拿起绣针,她就认定这是我一生的坚守。在她看来,彝绣里的“太阳花纹”象征美丽,“火镰纹”寄托对火的敬畏,“日月纹”表达对天地的敬仰,“窗格纹”则蕴含对家和平安的祈愿。每一针每一线,都浸透着凉山风情,藏着彝族先民与大自然对话的密码。
2015年,乔进双梅在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发起成立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从32平方米的老屋起步,她带领绣娘们十年间累计培训3万余人次,带动800多名农村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真正做到“背着娃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作为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她连续多年呼吁加大对民族手工艺的扶持,并推动“非遗进校园”在云南、贵州、四川落地生根。
在宜宾市兴文县,传承千年的苗医药同样焕发新生。当地苗族群众自古善用草药治病,积累了丰富经验。2021年11月,兴文县苗医体验馆正式开放。馆长钟艳介绍,馆内展出300多种苗药,生动呈现民族医药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开馆至今已吸引数万名游客。
随着兴文县康养产业的蓬勃发展,苗医药也迎来新机遇。兴文县苗医药研究所李果表示,他们将传统疗法与现代科技融合,开发出一系列康养产品和服务。药蒸、拔罐、药罐等古老技法,在现代仪器与舒适环境的加持下,变得更加便捷、惬意。“苗医药康养以外用方法多样、操作简便见长,适用人群广,兼具防病与治病功效,深受市场青睐。”
位于泸州市古蔺县的太平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古镇边上的太平渡渡口,是红军长征途中四渡赤水二渡、四渡的主要渡口。红军四渡赤水时,太平的百姓们争相用木船、门板等搭建浮桥,帮助红军渡过赤水河,留下了门板搭浮桥的佳话。
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一部分,太平古镇打造了众多红色文化项目。为了进一步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古镇还将古蔺当地苗族、彝族等民族文化融入其中。“我们打造了‘古镇祈福·迎春百家宴’民俗品牌,吸引汉、苗、彝等多个民族百余户家庭参与,以长街百家宴架起了民族团结连心桥。此外,融合民族元素创排《四渡赤水出奇兵》实景剧、《赤水河上的密电码》情景剧等,推动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联动发展。”太平镇组宣委员雷勇说,这些活动赋予了古镇更多的文化内涵,也以旅游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深耕民族团结育人沃土
近年来,四川把校园作为主阵地、学生作为主力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嵌入校园文化、课程教学、日常管理与师资建设,形成覆盖全省21个市(州)、贯穿各学段、具有巴蜀辨识度的育人体系。
在宜宾,三江新区第一实验小学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进每颗童心。踏进校门,56个民族卡通形象跃然眼前;巨幅“童心向党·民族一家亲”主题墙绘由各族学生共绘,色彩灵动、童趣盎然。教学楼里,竹笛声声,孩子们专注的神情随旋律飞扬。

校长熊继华介绍,学校以“各族学生共享中华文化”为理念,依托66个教学班打造“民族文化共同体”特色矩阵:每班聚焦一个民族,建成袖珍“民族馆”。学生用剪纸、绘画、手工再现民族服饰、节庆与美食,让走廊秒变“文化长廊”。
在乐山,峨边彝族自治县职业高级中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育人全程。“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班会、“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让各族学生在歌舞、非遗技艺切磋中交往交流交融。校长夏云华说,学校研发《彝族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校本课程,“既传技艺,更让学生懂得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瑰宝”。
学校还探索“互嵌式”培养:课堂与产业对接,教学与生产同步。机电专业结合民族地区水电优势开展实训;食品加工专业把彝族传统腌腊、咂酒工艺引入现代流程……这种“互嵌”让学生长本事、阔视野,为民族地区青年架起成才立交桥。
创新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新模式
四川是多民族聚居大省,人民调解在民族地区的规范运行,正成为基层社会治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抓手。近年来,从“石榴籽”调解模式到“德古工作法”,从“索玛花工作室”到“榕言议事点”,四川持续探寻破解民族地区治理难题的“密码”,依法守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
泸州市叙永县位于川滇黔交界,汉、苗、彝、回等34个民族杂居。受发展差异、语言习俗等影响,民族散居区纠纷易发难调,案件常陷“案结事未了”“口服心不服”“判而不息”困境,甚至触发家族、民族冲突。
为此,叙永县人民法院摩尼法庭逐步打磨出“专群结合、德法合治、体系规范”的“石榴籽”调解模式:以国法为基,借力民间调解,融入民族风俗,法理与情理并重。“我当时在叙永县民宗局,与法院密切联动,共同催生了这一模式。”叙永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台侨办主任兰杰介绍,该机制把国家法律与民族习惯并列为调解依据,首创“德法融合”路径,实现案结事了人和。2021年,“石榴籽”模式在全省推开,成为四川民族团结的闪亮名片。

宜宾市金沙江畔的金沙江社区,以“互嵌式”社会结构为样板,为民族团结与社区治理树起标杆。社区里的“榕言议事点”是居民协商主阵地,先后解决电梯老化、停车无序等难题,举办宣讲35场,惠及群众3000余人次。“民族团结体现在日常互助。”杨永康说,在“互嵌式”社区,各族群众如石榴籽般紧紧相拥,共绘幸福和谐新图景。
在创新调解模式和社区治理样板的基础上,四川还注重在民族地区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以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例如,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当地开展送法下乡、以案释法、帐篷普法等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活动,足迹遍布甘孜县各个行政村;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打造民族地区首个未成年人检察品牌“格桑梅朵”,通过组建专业团队、女子双语法治巡讲团,建设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等方式,提升了未成年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这些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以党建引领构建多元化解机制,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有效提升了民族地区的基层治理水平,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