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7日电 9月26日至27日,天府文化云讲堂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总策展人王方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西南地区青铜文明的探秘之旅,聆听中国西南各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窥探天府文化深远悠久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在中国历史文化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文化尤为繁盛,在其鼎盛时期代表了当时亚洲青铜文明的高峰,也对东南亚地区青铜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今年金沙遗址博物馆的代表性原创大展,“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规模宏大。
“青铜文明的构成是多元化的,青铜器本身不等于整个青铜文明。在物质形态方面,青铜文明也包括黄金、玉器、海贝等。”在一件出土于三星堆遗址的金杖前,王方讲解道,金杖上刻画了“鱼、鸟、箭、人”等图案,这样的图案也出现在了金沙出土的金冠带上,表明三星堆和金沙在文化上的一种渊源和连续性。
外形酷似“航天员”的铜人形器、构思巧妙造型奇特的手形銎铜戈、虎口大张倨牙翘尾的虎钮铜錞于、保存完整的华丽珠被、工艺高超的滇文化代表性贮贝器,以及有着“世界铜鼓源头”之称的楚雄万家坝型铜鼓等珍贵器物,都在这次展览中一一亮相,为大众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西南地区青铜文明的艺术盛宴。

值得注意的是,三件刻有“成都”铭文的青铜器也在这次展览上实现了首次聚首,它们分别是:唯一一件出土于成都地区的“成都”铭文铜矛;最早发现“成都”铭文,出土于四川雅安的虎头纹“成都”铭文铜矛;四川青川的“九年吕不韦”铭文铜戈。这也是目前考古发现中仅有的三件刻有“成都”铭文的青铜器。
从先秦至秦汉,从四川盆地到黔桂地区,展览有着明确的主线——以地域划分,跟随时间的脚步去发掘、观察各个地区的青铜文化。通过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文物的“交流”,可以看到西南各地区之间的一些相似和不同。而这些相似和不同,体现的正是文化的交融和发展。
跟随王方的介绍,能清楚地看到西南地区文化相互交融的轨迹。四川高原地区的青铜文化有着与四川盆地相同的“鸟崇拜”;川渝地区出土过中原地区特有花纹和造型的铜罍;越南发现了与云南保山地区出土的形制相似的束腰铜盒;内陆贵州地区出土有来自印度洋的海贝……
一件件精美器物承载的不仅仅是西南各地区先民们生产生活的轨迹、生存意象和精神世界,更展现出文化与技术在传播、传承与创新中所焕发出的全新生命力,也见证着中国西南地区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和“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中华文明。
据悉,天府文化云讲堂接下来将继续推出天府茶文化、蜀道文化、成都唐诗文化等内容,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与文化“同频”、与时代“共振”,积极挖掘和传播天府文化,助力成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历史文化名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