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yahr > 雅安日报

坚持言传身教 构建和谐家庭——记省级文明家庭杨汉芳家庭
2024年11月27日 14:21 来源:雅安日报 编辑:曹惠君
杨汉芳(左)和丈夫杨树兵合影
杨汉芳(左)和丈夫杨树兵合影

  “这几年到村上旅游的人多了起来,我家也开始做起民宿、餐饮,接待游客增加收入。”2月26日,杨汉芳一早就忙碌起来,为家人准备各种食材。

  从家人患病时的拮据生活,到后来开办养殖场,再到计划扩大自家民宿规模,家住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夹拉村和平组的杨汉芳家庭,靠着一家人的勤劳肯干,把生活越过越好。

  杨汉芳不仅自己想办法增收,还带领当地村民共同致富,受到当地群众一致称赞。而杨汉芳家庭“勤俭节约、乐于助人、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家训家风,也深深影响着当地村民。

  坚强面对困难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可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尤其是处于高山区的农村家庭面临的困难更多。然而,面对困难关键要看用啥办法去克服,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就能战胜困难!”杨汉芳曾用这些话总结过往生活,也言传身教地影响着自己的两个女儿。

  1985年,杨汉芳与当地小伙杨树兵相恋并结婚。婚后没几年,公公患上肝癌病倒,婆婆忙于照顾,丈夫又要上班,家庭事务全落到杨汉芳肩上。此时,杨汉芳才体会到“家庭主心骨”的重要性,她也随即开始学做饭、喂羊等。在她看来,只要勤动脑、能吃苦,就没有学不会的事。

  不幸再次来袭。2002年,小女儿杨霓一只脚发生严重萎缩,多次到医院检查却查不出病因。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杨汉芳和丈夫没有放弃,他们带着女儿四处求医,无微不至给予照顾。

  正当杨汉芳一家人束手无策时,宝兴县残联伸出了援手,为杨霓争取到在市医院免费手术的机会。经过手术治疗,杨霓的病情得到控制,并开始慢慢好转。7年后,杨霓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并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在家人支持下,杨霓还多次参加舞蹈比赛,2010年获得了“蒲公英全国青少年优秀艺术新人选拔赛”金奖。

  带领乡亲致富

  夹拉村地处我市高山区,发展经济是当地人多年来的心愿,但因客观条件制约,增收致富并非易事。曾经,当地村民主要靠种土豆、玉米,以及养殖牛羊等为生,经济收入普遍不高。

  “唯有自强不息,才是农村妇女的出路。”杨汉芳说,生活的磨难让她认识到,只有不断拼搏、永不言弃,才能创造更好的生活。

  2006年,杨汉芳利用丈夫杨树兵懂技术的优势,贷款发展养殖产业。随后,她以8600元/头的价格从西藏引进了24头藏香猪,开始了特色养殖之路。多年来,杨汉芳先后投资180余万元,其开办的养猪场也发展至一定规模,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年收入达80余万元。

  在创业的路上,杨汉芳和丈夫始终不忘党和政府对其提供的帮助,待创业初见成效后,便积极回馈社会。在杨汉芳和丈夫的不懈努力下,当地32位村民获得了就地就近就业。

  随着养殖场的发展壮大,杨汉芳成立了宝兴县夹拉养殖专业合作社。如今,她家的养殖场占地面积9亩,建有标准化圈舍1280平方米,附属设施齐全。此外,她和丈夫常年为村民义务进行养殖技术指导,组织350人次进行标准化生态养羊技术培训,带动周边86户农户发展养殖业,其中妇女144人,养羊六百余只,促进周边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720元。杨汉芳夫妇用实际行动带领群众增收,并获得了乡亲们的一致认可。

  此外,宝兴县夹拉养殖专业合作社还被省妇联确定为“四川省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

  传承良好家风

  杨汉芳家庭是一个团结互助、有难同当、有福共享的和谐家庭。

  自杨树兵、杨汉芳结婚以来,他们同甘共苦、相互扶持。平日里,夫妻俩即便偶尔拌嘴,杨树兵也总是主动认错。“过去不通公路时,每当我需要背运物品,妻子就会主动帮忙,哪怕脚磨出血泡也不吭声。”杨树兵介绍,不管婚前婚后,他都会在节日里为妻子送一件礼物,二人的感情也在日常生活中与日俱增。

  长辈们的互敬互爱,是给孩子成长路上的最好礼物。因为杨树兵、杨汉芳夫妇十分勤劳,且喜欢体育运动,在她们影响下,两个女儿每次放假回家,也总抢着做家务、做农活。大女儿杨小燕参加市、县举办的体育比赛,还获得过好名次,拿到奖金后还会给奶奶、父母和妹妹买礼物。参加工作以后,杨小燕每次拿到工资,除了留下部分用于自己的必要开支外,其余都会交给父母用于供妹妹读大学。

  在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日子也越过越好。杨汉芳先后荣获宝兴县“双学双比女能手”、宝兴县“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杨树兵积极参加省级技术培训,其主研的一项养牛技术项目,还荣获了宝兴县科技进步三等奖;杨汉芳家庭在2017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家庭。

  本报记者  彭艳霞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