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zxjzzsc > 中国新闻网

探访三星堆遗址发掘现场:实验室搬至田野 “黑科技”助寻古蜀之谜
2021年03月22日 15: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社四川广汉3月20日电 题:探访三星堆遗址发掘现场:实验室搬至田野 “黑科技”助寻古蜀之谜

  中新社记者 岳依桐 贺劭清

  “过去考古需将发掘出的文物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此次我们首次将实验室前置到考古现场。”刚离开考古工作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主任谢振斌又来到一旁的专家会诊室协商下一步发掘方案。在他看来,将实验室搬至田野,多领域专家协作,“黑科技”助寻古蜀之谜,是本轮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发掘工作的最大特色。

  20日上午,“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遗址向世人展示了其重大考古新发现——6个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现已出土500余件重要文物。当日下午,中新社记者获批走进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探访神秘黄金大面具和3000多年前的丝绸痕迹发掘背后的故事。

  走进三星堆遗址白色的考古大棚,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数个装满了各类先进仪器的透明考古舱,身着白色防护服的考古工作者正紧张忙碌着。考古舱旁,应急检测分析实验室、微痕物应急保护室等各类实验室整齐排列,宛如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与人们对“田野考古就会日晒雨淋”的固有印象大相径庭。

  谢振斌介绍,目前中国共有34个顶级科研单位投入到此次三星堆“祭祀坑”的发掘中,共同开展10项科技考古、8项文物保护方面的研究,多学科交叉让考古工作更精细、准确、及时。“发掘现场还引进了多功能考古操作平台,不仅可以载人悬空清理易碎文物,还可以装载文物出坑;既可以进行高光谱分析,也能开展三维扫描等信息采集工作。”

  在铺满了象牙、青铜器的3号“祭祀坑”考古舱中,考古工作者正趴在操作平台上,小心地为坑中还未发掘出土的文物盖上防护膜,避免它们因湿度不够被氧化。其中,即将出土的青铜大口尊已经完成3D建模工作,届时,3D打印出来的“外壳”将包裹其外,起到保护作用。

  五号坑象牙雕刻残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3号‘祭祀坑’出土了大量象牙,象牙看起来结实,但出土后会快速脱水,难以保存,有许多文物也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3号“祭祀坑”发掘负责人徐斐宏介绍,该“祭祀坑”的文物发掘全部由考古工作者借助操作平台悬空完成。此外,“祭祀坑”旁的实验室可以及时对出土文物进行保护、研究、分析。

  在100倍的超景深显微镜下,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将不足1毫米见方的土样放到镜头下,黑漆漆的泥土上顿时显现出纺织品的经纬结构。中国丝绸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保护专家周旸介绍,三星堆遗址发现的丝绸痕迹是四川首次发现3000多年前的丝绸痕迹,从正在发掘的3号“祭祀坑”采集的土样中还发现了更明显的丝织物残痕。

  记者离开考古现场之时,考古工作者们仍在“祭祀坑”中忙碌。现代高新科技与古老遗址在这里和谐共存,随着三星堆遗址发掘工作的不断推进,数千年前古蜀国的神秘面纱正被逐渐揭开,瑰丽的三星堆文化或将再次惊艳世人。(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