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发布

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5场)“运动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专场

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23年7月29日(星期六)15:00,在成都大运会主媒体中心银杏厅,召开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5场)“运动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专场。

一、发言人

   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

王旭涛  成都市龙泉驿区政府副区长

   成都市双流区政府副区长

二、主持人

   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成都大运会主媒体中心副主任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5场)“运动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专场。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已经开幕,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大运会主办城市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

  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陈志先生

  成都市龙泉驿区政府副区长王旭涛先生

  成都市双流区政府副区长薛燕女士

  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关心的问题。

  首先有请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陈志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陈志: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好!

  成都大运会是党的二十大后国内举办的首个世界级大型体育赛事,也是中国西部地区首次承办的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必将成为成都体育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对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下面我就成都以大运会筹办为契机,推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有关情况向大家做简要介绍。

  2017年底,成都正式提出建设世界赛事名城,与世界文创名城、世界旅游名城、国际美食之都、国际音乐之都、国际会展之都一起,共同构成世界文化名城的时代表达。2018年12月,成都获得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举办权,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取得重大成果。近年来,成都以筹办大运会为牵引,坚持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理念,坚持繁荣体育事业与发展体育产业并重,编制《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纲要》,全方位推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成都获得多个国际体育组织授予的“黄金主办城市”“卓越贡献城市”等荣誉,体育赛事全球影响力跃居全球第28位,进入中国前三。

  一是以办赛为引领,城市影响力不断提升。在获得大运会举办权后,我们举办了第18届世界警察与消防员运动会,先后取得了2024年羽毛球汤尤杯、2025年世界运动会举办权,吸引了亚洲体育舞蹈联合会、世界冰壶巡回赛亚太总部落户。2022年举办了北京冬奥会后国内首个顶级国际赛事——第56届国际乒联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实现“办赛精彩、参赛出彩”的目标。以重大赛事为龙头,我们编制了《成都市体育赛事体系规划(2021—2035年)》,率先制定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推动构建更适合成都发展、更具成都特色、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更加可持续的体育赛事体系。近年来,我们积极培育自主品牌赛事,成都马拉松成为中国首个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培育出“一带一路”“天府绿道”“熊猫杯”“天府龙泉山”四大赛事品牌,以成都蓉城足球俱乐部为代表的职业体育赛事火爆全国。成都体育赛事国际传播指数全国第二。

  二是以营城为支撑,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们新建改建大运场馆49座,其中改造36座,在其中22个场馆打造智慧场馆运行管理平台,成功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体育特色基地,全市大型体育场馆设施综合水平进入全国前五。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编制《成都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推动覆盖“市—区(县)—社区(村)”三级、“赛事—竞训—健身”三个功能类型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编制发布《“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行动计划》和全国首个《家门口运动空间设置导则》,推动利用闲置空地、城市“金角银边”等布局多样化、便民化运动空间。近年来新建改造达到省级以上标准的体育公园22个,打造社区运动角示范项目200余处、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400余个,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服务市民健身年均超460万人次,有力促进群众健身举步可就。体育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全国第一。

  三是以兴业为动能,体育产业实现稳步增长。我们强化政策引导,出台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体育产业发展目标与举措;发布支持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二十条,3年投入7000多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体育市场主体发展。我们推动体育产业建圈强链,组建成都市体育产业联盟,成立办赛兴业专家委员会,常态化举办体育产业发展大会,为成都体育产业发展汇聚力量;创建体育资源交易平台“体淘荟”,持续发布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机会清单,促进体育产业要素有效配置;实施体育消费促进行动,创新培育8大类型的体育消费新场景超200个,为市民参与体育运动增加选择、提升体验。近年来,全市共建成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项目、示范单位7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个,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2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

  四是以惠民为导向,体育运动成为市民生活新方式。实施大运会场馆开放惠民行动,开展“花重锦官”“乐动蓉城”“活力成都”三大主题活动2500余场,持续营造喜迎大运、参与大运、共享大运的浓厚氛围。创办中国(成都)生活体育大会,在全国首倡“运动让生活更美好”理念,推动运动成为市民潮流的生活方式。我们编制《成都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建设5分钟、15分钟、30分钟三级健身圈。坚持“绿道建设到哪里、活动开展到哪里”,年均开展“天府绿道健康行”“社区运动节”“乡村运动节”等全民健身活动5000场次。深化“体教融合”,推动校园特色体育项目建设,学生体质合格率提升至97.8%。搭建“运动促进健康服务平台”,指导市民科学健身,全市体育人口增加至940万,市民体质合格率提升至94.61%。成都获评央视财经“中国最爱运动健身城市”,入选人民网“中国十大运动活力城市”榜单,运动生活成为公园城市的新标签、成都市民的生活新方式。

  媒体朋友们,举办大运会是成都体育人的使命与荣耀,我们将以大运会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做好世界赛事名城的各项工作,为城市发展增光,为市民生活添彩。再次感谢大家对成都大运会和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工作的关注与支持,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陈志先生的介绍。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提问时请举手示意,并通报您所在的新闻机构名称。

  一、人民网记者:

  请问市体育局,大运会后,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有哪些考量和布局?

  陈志: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近年来我们发布的《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纲要》《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规划》就已经在谋划大运会后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发展路径。我们提出了三个阶段性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建成赛事体系完备的世界赛事名城,即到2025年建成赛事体系完备的世界赛事名城,每年举办国际级和国家级赛事50项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到2030年建成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世界体育名城,体育在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经济生产力、市民健康力、社会亲和力、文化传播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到2035年建成体育融入市民生活、运动成为城市高品质生活特质的世界生活名城,体育成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标志性事业,体育为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我们计划构筑世界赛事名城“两都四中心一极”体系,即打造彰显公园城市底色的健身活力之都,推动运动成为市民优雅时尚的生活方式、促进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赛事之都,形成符合成都实际、凸显成都特色、可持续的高质量赛事体系;建设辐射全球的体育创新资源配置中心,提高体育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建设时尚魅力的体育消费中心,通过新业态新场景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建设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户外运动休闲中心,打造户外休闲运动生活品牌;建设彰显天府文化特质的体育文化交流中心,体育文化成为天府文化新时代表达的重要组成;打造开放协同的成都都市圈体育增长极,全面提升成都体育的区域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央广网记者:

  请问陈局长,我们将如何发挥大运会影响力,进一步推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呢?

  陈志: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大运会遗产,在后大运时代一体推进世界赛事名城建设。

  一是坚持办赛提能,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全力筹备2024年汤尤杯、2025年世界运动会,积极对接国际体育组织和全国单项体育协会,争取引进更多赛事,举办ATP250成都公开赛、世界体育舞蹈节、铁人三项世界杯、国际网联世界巡回赛青少年年终总决赛、国际篮联三对三世界巡回大师赛等国际赛事。举办成都马拉松、绿道运动生活嘉年华、天府绿道国际自行车赛等自主品牌赛事,将重大体育活动同投资促进、品牌展演、文旅娱商消费、文化交流等一体谋划、融合推动,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投资和消费增量,最大限度发挥体育赛事给城市带来的综合效益。

  二是坚持建圈强链,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利用大运会、世运会等重大赛事契机,策划产业招商推介活动,围绕以竞赛表演、户外运动和场馆服务为重点的现代体育服务业、以智能装备和新兴装备为重点的体育制造业、以“体育+”“+体育”为特色的文体旅农商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进一批链主企业、重大项目落户成都。围绕“用好大运场馆遗产推动赛后可持续利用”为主题举办世界赛事名城发展大会,提升大运场馆运营水平、使用效率、综合服务能力,办好第二届中国(成都)生活体育大会,发布生活体育城市榜单和“美好生活运动榜样”榜单,持续传播“运动让生活更美好”理念,力争2023年实现体育产业增速超15%、产值超1150亿元。

  三是坚持全域推进,提升市民健康生活品质。持续举办“天府绿道健康行”“社区(乡村)运动节”“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品牌活动,引领运动生活新风尚。大力推进“家门口”运动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以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为主体,利用城市“金角银边”建设的社区运动角为补充的“家门口”运动设施体系,打造一批多功能体育公园,力争到2025年末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以上。持续深化体教融合,加快完善中小学体育竞赛活动体系,大力发展体育特色学校,让青少年掌握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培养意志品格,培养未来的城市体育明星。

  三、CDTV-1记者:

  请问龙泉驿区,大运会举办之后,龙泉驿区如何用好用活大运会体育场馆,更好推动体育惠民?

  王旭涛: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龙泉驿区是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主媒体中心和大运村、大运公园所在地,也是游泳、体操等重要赛事举办地。大运会结束后,我们将按照“体育+”的总体思路,做好办赛、营城、兴业、惠民四篇文章,促进大运会场馆赛后利用和体育惠民,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精心塑造体育赛事品牌。重点引进世界杯田径赛、世界杯游泳锦标赛、苏迪曼杯、汤尤杯等知名国际赛事和U系列篮球赛等全国性赛事。加快孵化培育龙马马拉松、东安湖半程马拉松为全国马拉松赛事,打造本土赛事IP。充分利用东安湖及其绿道资源,支持举办各类自行车、皮划艇、龙舟、健步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业余体育赛事。

  二是提升打造东安湖活力新城。用好“大运遗产”,依托东安湖活力城片区,打造先进汽车和宇航研发创新中心、体育赛事和文化展演中心,加快构建多元共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开放时尚活力新城。

  三是持续拓展文体旅融合场景。加快建设东安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塑造具有全球美誉度的消费新场景,以国际一流的演唱会、音乐节、音乐剧和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和培训为引擎,将东安湖体育中心打造成为音乐演艺新地标和体育专业人才孵化基地。

  四是大力开展高品质惠民活动。加快招商运营东安湖剧院、东安书院,将东安湖打造成为华语青年作家写作营,承办好一年一度的华语青年作家奖颁奖典礼,策划举办中法艺术交流展、文化四季风、读书节、文艺展演等惠民活动,推动东安湖体育场馆和文化场所惠民开放。

  热忱欢迎大家到龙泉驿休闲度假、投资兴业,我们将竭诚为大家服好务。

  四、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

  请问双流区,大运会后双流如何运用赛区场馆持续释放体育惠民影响力?

  薛燕:

  双流赛区是训练比赛场馆、竞赛项目、金牌数量和参赛选手最多的赛区,有田径、网球、射箭、羽毛球、水球5个比赛项目。双流区将立足体育惠民,聚焦全球视野,继续承办和新引进大型国际国内、专业高质IP赛事活动,发挥行业协会力量,切实落实场馆惠民政策,激发体育民生活力,促进体育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延续大运热度,满足市民多样化健身消费需求。

  一是以专业赛事为依托,延续大运热度。充分利用已引进的ATP250成都网球公开赛、国际网联世界巡回赛青少年年终总决赛、“熊猫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等国际大型比赛,接棒大运赛事。积极引入NBA热血信条西南区域总决赛、四川省首届街舞公开赛等赛事,持续推动大运后新潮体育赛事氛围。创新黄龙溪端午龙舟赛等传统民俗文体赛事,提升赛事观感和市民参与度。

  二是以体旅融合为支撑,夯实产业基础。发挥专业行业协会力量,利用大型体育场馆演艺活动承办功能,吸引明星演唱会、商业表演等大型活动,挖掘和释放体育场馆资源消费潜力。持续打造空港体育公园、久居福运动公园、空港花田体育公园、永安湖国际路亚基地、黄龙溪欢乐田园等项目,打造丰富多样的文体旅融合消费场景矩阵,做强体育产业发展基础。

  三是以场馆惠民为重点,优化公共服务。大力推进场馆惠民开放行动,利用双流体育中心、现代五项赛事中心等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全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惠及68万余人次以上,其余大运场馆赛后继续向广大市民提供大运水准的体育健身服务。创新开展“一镇一特色”、社区运动节等体育惠民活动不低于500场次,吸引至少50余万人次参与,持续优化公共体育服务水平。

  主持人:

  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和各位发布人的回答,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到这里。今天的发布内容我们也会尽快整理出来上传info系统,大家可以按需查询取用。各位记者朋友如果还有问题,可以联系采访有关职能部门。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往期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