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路”的重量——恒丰银行成都分行的脱贫攻坚4条路
2021年02月25日 19:2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2月25日电 (唐倩 刘妍)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00余公里外,恒丰银行成都分行(以下简称“分行”)的脱贫攻坚干部在泸定县牛背山村的电视机前,见证了这一盛举。榜样的力量让他们更加坚定未来的乡村振兴之路。 

  泸定县牛背山村是海拔2000米以上的“云朵上的村庄”,恒丰银行成都分行是身处闹市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两年来,在金融扶贫的纽带下,二者已经被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我们的责任。”2018年6月,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下发《关于新增定点扶贫单位的通知》,确定将恒丰银行成都分行纳入帮扶泸定县的队伍中,并确定定点帮扶村镇——兴隆镇牛背山村,先后13次,分行党委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工作计划,共派出63人次深入泸定县和牛背山村,与当地“两委”座谈交流。截至2020年底,分行党委班子成员带头到泸定县兴隆镇牛背山村调研座谈10次,先后11次看望慰问党委班子成员一对一帮扶对象并捐赠生活物资。分行用“4条路”焕发百年村庄的活力,取得定点扶贫的胜利。 

  一条致富路打通牛背村走出去和引进来的通道。2019年年底,在牛背山村,一条由恒丰银行助建的崭新柏油马路进村入户。至此,村民们告别了“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出行体验。开通至今,村里3500余斤花椒、4000余斤藏香猪被带了出去,20万元的扶贫贷款被送了进来。此外,分行累计捐赠170余万支持贫困村摆脱贫困,通过以购代捐、捐赠文体用品与图书等多种形式,支持贫困村镇集体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起初,这条路并没有名字,但当地百姓认为,这条路是恒丰银行赋予的希望,所以都自觉称为“恒丰路”。 

  一条“消费路”连接村子与市场。2019年9月,牛背山村的花椒遭遇雨季连绵而滞销。恒丰银行成都分行随即发起“椒香辉映”以购代捐活动,筹集善款7万余元,3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购买732斤花椒。2020年初,分行发起的以购代捐活动从线下搬到线上,并助其开设“牛背山鲜货铺”网店,不到1个月时间卖出25万余元的藏香猪腊味。满山红合作社法人唐英惠曾是当地贫困户,借乡村振兴的“东风”,她联合兄妹在村里办起了养殖合作社。在只有一个猪棚和50只藏香猪时,恒丰银行成都分行针对其特点,决定通过互联网为其打开销路,并对满山红合作社发放20万元扶贫贷款,通过资金支持让合作社升级迭代。事实上,在分行以购代捐活动中,像唐英惠这样获益的村民还有很多,分行鼓励员工及客户购买牛背山村的藏香猪腊味年货、购买泸定县特色农产品羊肚菌、木耳和菊花茶等,累计金额31.45万元。如今,以购代捐第四季活动还在继续,截至目前已助销花椒2400余斤。一张牛背山崭新的招牌正在被擦亮。 

  一条“情谊路”使牛背村和分行相互牵挂。2020年2月19日下午3点,在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雅康高速出入口,由于泸定县实行全城交通管制,来自分行捐赠的1.1吨战“疫”物资只能在此进行交接。彼时正值全民疫情防控攻坚阶段,恒丰银行成都分行捐赠的战“疫”物资包括4360个一次性医用口罩、400余斤酒精和800余公斤消毒粉,总计约1.1吨。“我们与甘孜州因牛背山村而结缘,危机时刻一定要帮忙,共同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恒丰银行成都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分行将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把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抓紧抓牢抓出成效。这样的牵挂,于真情真心。 

  一条“未来路”拓宽牛背村发展空间。当下,恒丰银行成都分行的扶贫帮扶正在被延展至更广阔的空间。“决不能让一户村民返贫。”分行已着手谋划拓展脱贫攻坚与推进乡村振兴无缝衔接等工作,走好质量兴农、绿色发展、乡村善治、文化兴盛之路,加快助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今年,恒丰银行成都分行还将持续深化分行第一党支部与牛背山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工作,指导该村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同时,分行其他各党支部将深入结对当地贫困户,确保脱贫不返贫。据了解,当下泸定县正奋力打造“红城绿谷、康养泸定”新品牌,以泸定桥为核心、以长征文化为背景,泸定县打造“红色泸定”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已见成效。2021年,分行将继续发挥金融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在符合银行授信政策及制度前提下,加大对泸定县红色旅游项目支持力度,助力当地打响旅游品牌。同时,分行积极发挥电商平台优势,通过“云端”让“云朵上村庄”实现消费者和销售者“屏对屏”“面对面”,让“大数据”转换为农民销售农产品的“大数字”,真正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