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营山:“红色管家”服务到家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2021年04月24日 10:2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4日电(王爵 邓斐 )23日,在南充营山县幸福家园B区,小区院坝已经打围,由营山县住建局指派的施工队进驻该小区,着手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居民们纷纷拍手称赞:“没想到小区成立党支部不到半年,就干了我们盼望了几年的事!”

  小区虽小,却是最活跃的城市“细胞”,而物业服务联系着小区的每家每户,关乎民生幸福。营山聚焦城市小区最小治理单元,围绕“党建强引领,支部进小区”主线,探索构建以“小区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物业服务企业”为主体的“红色管家”小区治理模式,着力破解小区居民自治偏弱、物业服务质量不优等治理难题,不断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位于营山县新城路的幸福家园B区属于云凤山社区管辖,是一个安置房小区,有住户282户。该小区自2014年交付使用以来,一直没有物业管理。“院落里到处是垃圾,楼梯走廊贴满了‘牛皮癣’,还经常发生摩托车、电瓶车被盗事件。”小区居民郭群英介绍说,居民对此很不满意。社区党委也多次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对小区环境进行治理,但终究治标不治本。

  2020年底,云凤山社区党委按照“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模式,实行“党支部+院管委”一体组建,成立了14个小区党支部,并由社区组织没有物业公司的小区居民,投票选举成立了小区自治委员会。

营山县帝锦城小区党支部。 邓斐 摄
营山县帝锦城小区党支部。 邓斐 摄

  “小区党支部和自治委员会成立后,我们对每家每户进行了走访,了解到居民最迫切的愿望是对小区管网和院坝进行治理,并成立物管组织。”云凤山社区党员干部、万和家园片区党支部书记谭红英介绍说,小区党支部将问题反馈到社区党委,由社区党委向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请示汇报,并得到立项支持。

  “党支部领导社区物业管理服务,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让‘红色’贯穿物业管理始终,让物业成为贯通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毛细血管’,真正打通政府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营山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营山针对小区居民自治组织难建的问题,采取先建党组织再建自治组织的方式,成立58个由小区党组织牵头的业主联络协调工作组,通过入户摸底调查、业主思想引领、联络协调服务、矛盾纠纷调解等活动,做好业委会和院委会筹备前期工作,先后成立业委会51个、院委会114个;同时,分类推进小区(院落)党组织建设,单建小区党支部52个,连片建立院落党支部23个,建立“社区党委—小区(院落)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出台《营山县加强物业行业党建工作暂行办法》,依托物业行业综合党委,建立物业服务企业党支部13个、设立小区服务项目党小组132个,选派党建指导员8名,指导19家物业服务企业党建工作,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

关爱留守儿童。邓斐 摄
关爱留守儿童。邓斐 摄

  “我们想打新冠肺炎疫苗,请问应该怎么申请?”“你是6栋1单元的郭英吧?你先在这里登记相关信息,等可以打疫苗的时候,我们会第一时间通知你。”近日,在位于县城书院桥街的凯越世纪城商品房小区的“红色管家”服务大厅看到,不时有小区居民前来办理业务、反映诉求、咨询政策等。而为群众服务的除了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外,还有小区党支部书记蔺正陆。他能准确地说出每一位前来办事的业主的姓名、所住楼栋、家庭基本信息等。

  “‘红色管家’是由小区党支部牵头,联合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中的党员共同组建的小区管理服务队伍。”书院桥社区党委书记杨国平介绍,该社区先后成立了14个小区党支部和“红色管家”服务队。

  4月17日是周末,在营山城南街道火车站社区的儿童服务站里,来自营山县希望初级中学的党员服务队老师冯果,正在为辖区的10多名留守儿童辅导家庭作业。

  火车站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结合辖区低收入家庭多、留守困境儿童多的实际,社区党委以创新社区治理与服务为契机,积极协调动员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于2017年11月引进壹基金“壹乐园”儿童服务站项目,为辖区孩子们建立了一个舒适、安全、免费的学习环境。依托这个平台,辖区内金华希望小学、希望初级中学等学校通过开展“双报到双服务”活动,安排党员教师在周末、节假日等时间到儿童服务站开展志愿服务。“不仅是学校,辖区内还有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结对帮扶、卫生知识宣传、清洁小区等志愿服务活动。”火车站社区主任叶华说。

  “‘双报到双服务’是通过单位党组织、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社区建设、服务居民群众,实现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社区党组织联建共建。”营山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全县有46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结对帮扶92个小区(院落)党支部。(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