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汶川发挥映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 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生动课堂
2021年04月25日 11:0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5日电   映秀是发生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震源地,是产生伟大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精神的凝结地,是构成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重要一环的承载地。汶川紧紧依托映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把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奋斗历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课堂和鲜活教材,教育引导来映秀学习培训的党员干部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升华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的家国情怀,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汶川县党政领导干部在映秀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
汶川县党政领导干部在映秀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

  建好“家国情怀·十大体系”培训基地,不断强信心,增加吸引力

  为了全面展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映秀立足“爱国爱党·家国情怀”主题,定位“特色培训小镇”来打造,坚持把抗震救灾精神植入到家国情怀“宣誓广场、书院、青少年素养促进学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免费阅读中心、生命赞歌•城市应急体验中心、生态文明之光、人类命运共同体、美丽新村、抗震救灾精神展示馆”“十大体系”的设计理念、风貌改造、陈布展等工作的各个环节。已建成的家国情怀“十大体系”展示出了历史的沧桑感、时空的穿越感、教育的现实感。同时,围绕“爱国爱党·家国情怀”主题,深入挖掘抗震救灾资源,放大抗震救灾元素,通过丰富的图文史料、特色版画、“声光电”等技术运用,让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可观可感可碰可触,让来映的党员干部群众产生“一次映秀行,一生映秀情”。

 汶川县各级干部在映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誓广场开展集中宣誓。
汶川县各级干部在映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誓广场开展集中宣誓。

  用好“六个故事”鲜活教材,不断聚民心,增进凝聚力

  映秀由地震震中走向灾后重建示范地,成为集中体现“四个自信”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民族团结进步、“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生态文明”和“国家安全”“军民融合发展”“新时代新愿景”的最佳场所。组织党校力量,用小切口展示灾难和灾后重建成果,将抗震救灾精神转化成为群众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和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案例,高质量编写“六个故事”,使之走进教材、走上课堂。教育引导来映的学员从“六个故事”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映秀的点滴变化、灾前灾后对比中,引发思想共鸣,自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

 汶川县各级干部在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接受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
汶川县各级干部在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接受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

  办好“研学旅”生动课堂,不断暖人心,增添感染力

  依托地震遗址,组织党校、党史中心、家国情怀书院等骨干力量,立足“爱国爱党·家国情怀”主题,以“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标注的“家国情怀之光”、大禹精神和古羌文化标注的“历史文化之光”以及熊猫家园标注的“生态文明之光”为发展方向,把抗震救灾精神融入到研学旅全过程。围绕家国情怀“十大体系”、“六个故事”,开发了“家国情怀、应急管理、生态文明”三大特色课程体系;围绕不同群体的认知需求,设置了专题教学、访谈式教学、激情教学、影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形式的研学教育课程;围绕漩口中学遗址、爱立方、邱光华机组纪念碑、映秀茶祥子、百花大桥遗址等景点,用一个个暖心的小故事、小场景、小视频来组织讲解词,串联起来人间大爱,厚植浓浓的家国情怀。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选派骨干教师、草根宣讲团成员和义务讲解员20余名,为来映参加研学旅的党员干部群众,讲好了映秀故事,引导党员干部群众从灾难史中感悟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从汶川的苦难辉煌中树立正确的大历史观,自觉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汶川县级领导干部在映秀镇家国情怀书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暨专题中心组学习。
汶川县级领导干部在映秀镇家国情怀书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暨专题中心组学习。

  讲好“红色路线”感人故事,不断筑同心、增强号召力

  为了扩大映秀全国爱国主义基地的影响力,汶川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以映秀为原点,推出马岭山红军阻击战场遗址、郭竹铺红军石刻标语、小茅坪红军石刻标语、板桥村红军战场遗址、绵虒红军烈士纪念地等系列“红色线路”。围绕每一条红色路线精心打造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立足每一件红色革命文物量身定制内容丰富的鲜活“教材”。党史活动启动以来,把“红色路线”作为现场教学、实地研学的规定动作,先后有600余学员来到映秀培训,开启了重走长征路的研学旅热潮,带火了红色精品路线,清明小长假,先后有5万名游客走进汶川,同比增长125.12%,旅游收入2882.44万元,同比增309.31%。广大学员和游客在汶川重温红军长征史、抗震救灾史,进一步激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情怀,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