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德阳公安出台20条为民服务新措施
2021年05月12日 14:2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2日电 (记者 杨勇)5月11日,德阳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教育整顿中德阳公安推出的“我为群众办实事”20条为民服务措施,切实解决群众办事办证“急难愁盼”问题。

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现场。

  20条为民服务措施包括:强化社会治理,提升“安全指数”。严厉打击多发性侵财犯罪,开展“旌城砺剑2021”专项行动,围绕群众深恶痛绝、社会高度关注、治安影响突出的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和盗窃电瓶车、摩托车、入室盗窃等传统侵财案件犯罪,全力发动专案攻坚,全面提升破案打击质效。加强治安乱点整治,动态化开展区域性集中清查整治行动。每季度将对治安形势复杂和涉“两车”“电信网络诈骗”“入室盗窃”等侵财类案件高位运行的重点区域、部位进行治安乱点挂牌整治,有力整治清除社会治安乱源。盗窃、电诈案件发案同比下降30%以上。开展噪音扰民问题专项整治,大力整治扒窃违法犯罪,组织专门力量针对菜市场、医院、人员密集场所等扒窃案件易发区域,组织开展便衣捕现,严厉打击城区街面扒窃违法犯罪,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扒窃案件发案同比下降50%以上。强化吸毒人员收戒收治和管控,实施“团圆”行动,针对历年被拐卖和走失儿童,充分利用现代刑事科学技术进行亲缘比对,全面查找被拐、失踪儿童下落,积极组织认亲活动,全力帮助失散儿童找到回家路。开展“反诈骗护万家”宣传,高效运转“96110”反诈专线开展24小时全天候预警劝阻工作。推动“无诈社区”“无诈校园”“无诈机关”“无诈乡镇”创建,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识骗防骗能力。开展涉法涉诉信访“治重化积”大攻坚,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强化秩序维护,提升“满意指数”。加强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严查“三超一疲劳”和酒驾、毒驾等违法行为,铁腕治理各类交通“顽疾”,严防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确保人民群众出行安全。实施“护蕾”行动,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周边增设、优化、延伸交警、治安“护学岗”,督促学校认真落实校园安全管理责任,守护学生安全;联合市场监管、城管执法、教育、卫健等部门每月开展一次全市校园食堂及周边商户摊点检查,保护“舌尖安全”。常态开展校园周边网吧清理整治,加大节假日期间网吧专项巡查,加强与文化主管部门的联动机制建设,对发现网吧容留未成年人上网行为,给予从严查处。推行“电子驾证”,6月1日起,全市推行机动车电子驾驶证、机动车电子行驶证。现场查纠首违免罚和电子抓拍首违免处,现场查纠发现未携带机动车驾驶证的,经系统核实免于处罚;七座(含)以下非营运机动车在德阳市辖区首次轻微交通违法行为,现场服从交通民辅警指挥、劝导、纠正,及时消除违法行为的,不予罚款和记分;七座(含)以下非营运机动车在德阳市辖区路口压实线、不按车道行驶(未影响其他车辆行驶、未造成交通事故)等轻微交通违法行为,首次被电子监控设备摄录的,免于罚款和记分。增设“潮汐”停车泊位,在住宅小区周边设置的限时(18:00—次日8:30)停车位,凡不严重影响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的,在国家法定节假日24小时可停放车辆;在不影响交通安全通行的前提下,车辆临时停车时间统一延长至3分钟,电子监控设备不予摄录(现场执法除外)。强化为民服务,提升“幸福指数”。开设证件办理“绿色通道”,推行延时、预约服务,开展为特殊群体上门办理户政业务。创新车管服务,德阳市车管所每周六正常开展机动车驾驶人考试业务、车检二审业务;四川省户籍居民申请非营运小型载客汽车注册登记,凭居民身份证即可直接办理,无需提供“居住证明”。创新户籍管理业务,实行城镇区域内的成年子女可根据本人意愿,经父母书面同意,凭亲属关系证明等材料,申请迁移至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的父母户内;城镇区域内房屋产权人经协商一致,可书面指定非产权的直系亲属(父母或成年子女)直接立户成为户主。为老年人办理出入境证件提供便利服务,做好在押人员家属及律师会见保障等。

  德阳市副市长、公安局长罗毅表示,德阳公安将继续扩大为民服务措施范围,全面构建打击防范侵财犯罪新机制,迅速遏制“电诈”“两车”被盗等侵财案件高发势头,推动公安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体系更加完善,以“实打实”的工作质效助力“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为建党100周年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彰显公安机关队伍教育整顿成效。(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