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乐至余武海:返乡创办“家庭农场” 反哺乡梓
2021年05月14日 13:2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4日电 (吴平华  姚琪 付杨)五月,正是喂养小蚕时节。在乐至县良安镇新祠堂村恒兴家庭农场,业主余武海和工人们正在桑林中忙着采摘桑叶。

  余武海,良安镇新祠堂村人,在成都有着两家工厂,德阳、中江有千亩莲藕基地,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让不少人疑惑的是,已经事业有成的他,为何还返乡养蚕呢?

  “蚕桑是乐至县的传统优势产业。现在农村搞土地流转,正好可以用来发展规模化养蚕。”谈及养蚕初衷,余武海说。

工人们正在摘桑叶。姚琪 摄
工人们正在摘桑叶。姚琪 摄

  2018年,他和妻子回乡探亲,发现农村有很多荒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向来“眼光毒辣”的余武海,内心立即有了“捣鼓一番”的想法。

  但做什么好呢?当地蚕桑服务站的工作人员给他提出了养蚕的建议。余武海细细一想,乐至本来一直就是蚕桑大县,县上很重视蚕桑业的发展,蚕桑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也能提供技术,项目发展前景和养殖技术都不用担忧,这个项目值得做。

  有想法就付诸行动。余武海一口气将村里的120亩荒地全部承包下来,栽起了桑树。同时,新建了2处共1400平方米的标准大蚕房,配有不锈钢省力化活动蚕台1200平方米,标准小蚕专用共育室170平方米,成立起恒兴家庭农场。

 余武海查看小蚕长势。姚琪 摄
余武海查看小蚕长势。姚琪 摄

  如此大规模的蚕桑农场,需要大量劳动力,余武海便长期聘用附近村民帮助管理农场。

  “他们平时帮我管理桑树,还有几个技术员,高峰期的时候我们有4、50个人来帮我们摘桑叶,以两毛钱一斤的工钱给他们,多的时候他们一个天能挣150元,我们这儿的大哥大姐也都很高兴。”余武海说,农场解决了附近村民的就业问题,帮助大家伙儿增了收,村民们对农场的管护也很上心,他很是欣慰。

  今年55岁的朱永梅已经在农场工作将近4个年头了。“我们50多岁了,在外面打工家里的年轻人也不放心。在余老板这儿上班,一个月下来最少都能挣三四千块,我们这些人在他这里干活都很有劲。”朱永梅乐呵呵地说。

  2020年,恒兴农场综合收入30万余元,余武海自身却只有微利润,他把农场大部分收入都以工资形式支付给村民。“我大部分时间都在成都公司,他们在这儿工作也是帮了我大忙,乡亲们在我这儿挣了钱,比我自己挣钱更值得高兴。”余武海说到。(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