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泸州龙马潭区“1245”工作法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深走实
2021年05月24日 11:3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24日电 (王涛 王思玉)近年来,泸州市龙马潭区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积极探索各民族嵌入式交往交流交融新途径、新经验、新模式,通过“1245”工作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围绕“一条”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龙马潭区聚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这条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实施,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企业、社区、街镇、学校、宗教活动场所,主动对标对表省、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单位)创建测评体系和考核验收办法,高站位部署、高密度宣传、高质量推进、高标准落实,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突出“两大”重点,提升城市民族工作管理服务水平。一是突出党建引领,坚持“不忘初心、维护核心、服务中心、凝聚人心”四心定位,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社区党组织和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共同组建区域化社区大党委,充分发挥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定期召开城市民族工作推进会议,总结交流经验、分析研判工作、协调解决问题,在党建示范引领作用下,社区民族团结工作责任全面落实,工作短板迅速补齐,民族团结进步根基不断夯实、各族群众福祉持续增进。二是突出共建共治共享体系构建,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切实增强社区与社区单位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各方面优势资源互补,实现人员、资源、信息的有效交流和沟通,构建了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群众主体、法治保障的共建共治共享工作体系,推动城市民族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实施“四大”工程,夯实民族团结基础。一是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线上线下”工程,线上充分运用各类媒体、文艺作品和公益广告,线下组织开展各类学习教育活动和宣传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合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二是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服务共享”工程,以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为载体,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进一步优化信息采集工作、推进信息共享应用、提升信息服务效率,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互助服务的个性化。2019年以来,为少数民族群众更改民族成分3人,提供咨询服务80余人次,化解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2件,开展少数民族困难群众慰问100余人。三是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共融”工程,通过打造民族文化一条街、特色文创展览区、石榴籽公园等,在潜移默化中把民族文化、民族理论知识扎根于群众心中,引导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四是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共联”工程,把城市民族工作与城乡基层治理、社区网格管理等工作进行有效融合,充分调动辖区群众参与社区公益服务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营造嵌入式学习、工作、生活环境。2019年以来,组织开展传统节庆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30余次。

  推动“五化”建设,探索民族工作新思路。一是示范创建常态化,区委书记任区委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每年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两次以上,每年组织区、街镇、社区民族工作三级网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两次以上,区级各部门(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二是机制建设长效化,健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制度、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志愿者服务制度、联谊交友制度、建言献策制度、法治保障制度、应急预案等工作机制,实现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三是宣传服务立体化,运用“两微一端”广泛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政策法规,利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和网格化管理平台为辖区群众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全方位、多渠道、广覆盖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服务进社区、进小区、进楼院,进学校、进公寓、进宿舍。四是交流活动多样化,通过公益服务积分制的方式,吸引各族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踊跃参与到社区党建共创、文明共建、治安共管、卫生共抓等社会公益活动中来,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五是阵地建设标准化,在少数民族群众较多的社区建立社区少数民族服务站,下设少数民族服务窗口、石榴籽调解室、石榴籽活动室等城市民族工作阵地,推进城市社区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