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3日电 (伍排勇 孟正凯)如今,在公路快速发展进程中,如何让老旧的公路路面重获“新生”?6月2日在国道213线汶川县境内七盘沟路段道路中修施工现场,一项就地热再生技术见证了这神奇的一幕。国道213线车流量大,给公路日常养护带来了巨大的难题。为快速实现路面翻新,就地热再生技术这一“黑科技”的利用有效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

“我们现在采用的是就地热再生技术,经过三台高温加热机炙烤和铣刨,就地再掺入一些调配好的沥青就能实现新路面铺设。”现场施工监理蔡海军说,与原来的道路铺设施工技术相比,采用就地热再生技术,实现了废旧物料的再生利用,既环保又节约,还能实现快速施工。

据了解,就地热再生是一种预防性公路养护技术。采用专用的就地热再生设备,对沥青路面进行加热、铣刨,就地掺入一定数量的新沥青,经热拌和、摊铺、碾压等工序,一次性实现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再生技术。
“夏季施工作业,最高温度能达到200多度。”在施工现场,三台加热机一台摊铺机和数名施工人员正在对道路路面进行重新铺设。长长的施工机具仿佛组装成一辆正在运行的列车。经过三次高温后,沥青路面明显松软,在摊铺机上经过拌和的沥青和地面原有旧物料重新排列组合,一条崭新的路面便出现在面前。
“这个技术主要是针对道路路面病害比较轻微的路面进行修复。施工中能够尽快的恢复交通,避免造成道路严重堵塞。”汶川公路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在全省文旅大会召开之际,为切实保障道路安全、有序、畅通,国道213线汶川段道路中修施工中采用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确保如期完成施工任务。

此次就地热再生设备施工时实行的是半开放交通,通过半幅施工,让未施工车道车辆通行不受影响,施工完成后一般经过1~2个小时降温后即可投入使用,实现完成一段施工即可开放一段交通的目的,最大限度降低了路面维修给交通带来得不便,打破了“修路必堵”的顽疾。
目前,国道213线汶川粤岷大桥三岔路口(K2105+617)至绵虒镇登溪沟大桥下行(K2118+383)路段,全长12.766公里路面中修中有9.811km沥青路面将采用就地热再生技术,预计在6月25日前将全面完成工程施工任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