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泸州古蔺:生态环境保护忙 苗乡处处气象新
2021年06月17日 13:3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17日电 (邹立杨 杨齐国)近来,泸州市古蔺县马嘶苗族乡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守住底线、把住红线工作原则,进一步加强水源地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粪污直排治理,切实将党史学习教育转化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

马嘶苗族乡柳沟村聚居点。
马嘶苗族乡柳沟村聚居点。

  马嘶苗族乡位于乌蒙山边缘地带半高山地区,“十有九旱,水贵如油”这是马嘶干旱缺水的真实写照。马嘶苗族乡常年缺水,水源地较少,其中辖区内最大的水源地为哆啋湖(二级水源保护区),水源管网覆盖全乡6个村(社区)80%农户,是全乡水源地中的重中之重,是马嘶人民的生命之泉。

  为确保辖区内人畜饮用水源的干净、卫生。近日,马嘶苗族乡党委政府对辖区内的人畜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的生活、畜禽养殖等污染源和排污口进行全面排查,根据排查结果,制定“一源一档”,限期取缔水源地保护区内的各类污染源和排污口,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从事网箱、投饵养殖等可能污染水体的活动;严禁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规划、建设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严格控制可能对饮用水源地水质或环境安全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同步对马嘶河坝沟渠进行清理,落实专人定期巡查。按照“一个水源地、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原则,做好问题的报告、整改工作。截至目前,对水源地内的2处排污口、2户养殖大户、12户农户粪污直排进行了整治。

  “以前,陆家沟的部分群众不听劝告在哆啋湖的上游放牛,粪污直排到大塘中,虽然水厂实施了净化,但我们还是不放心,只能用来洗衣服,现在好了,我们可以用来做饭了……”养马嘶社区居民刘誉打开水龙头放水淘米,准备做饭。

  “这里还有白色垃圾,把垃圾桶拿过来……”在乡党委政府的号召之下,马嘶苗族乡各村(社区)组织群众开展卫生运动,对城乡环境卫生进行治理。

蓝天白云下的哆啋湖。
蓝天白云下的哆啋湖。

  为优化美化人居环境,马嘶苗族乡党委政府积极修建和维修通村道路、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实现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发放垃圾清运车辆6台,把场镇环境卫生、各村垃圾库清运等日常卫生管理工作承包给专人负责,建立户集、村收、乡处理的三级垃圾清运管理体系,做到日产日清;开展厕所革命,对农村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废杂间进行清除,整治和规范生活污水排放;对公路、河道及村庄沿线墙体、电线杆、公示栏上的牛皮癣广告进行进行清理,对有碍美观、不规范的各种废旧宣传牌进行重新统一规划设计;以马嘶和建新场镇为重点,对店外经营、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行为进行治理;对场镇供电、网络、电话等杂乱脏线路进行规范布局,促进场镇村庄规范、整洁、美观。截至目前全乡集中清理“牛皮癣”500多处、清理“白色垃圾”800余公斤、整治清理垃圾库(池)12个。

  “经过大家这样整治,场镇卫生好了,就像人穿上干净整洁的新衣一样,显得端庄大方了,我们的心情也舒畅多了”马嘶场镇乡贤人士、苗族同胞王旭琴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大家请放心,我们的绿茶一直是人工除草、施的是农家肥、不打农药,所以口感纯正,是真正的有机绿色健康产品”马嘶苗族乡新羽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绿茶基地内,专合社负责人魏华林随便掀开茶树下的泥土,露出了羊粪,让前来购茶的顾客亲自查看马嘶绿茶的源头管理。

  为加强对农村粪污的有效治理,马嘶苗族乡疏堵结合探索种养循环的农村粪污处置方式。一方面对于中小型养殖户,采用“改栏、清粪、废水处理”的办法进行治理。将栏舍进行改造,封闭排粪沟,猪粪尿实现分离,杜绝猪粪裸露;猪干粪采用人工收集或机械分离,发酵后用作肥料;最后是废水处理,经干湿分离后的污水进入沼气池、净化池,进行厌氧处理,然后用来浇菜浇地,杜绝了畜禽粪污直接排放。另一方面对分散的养殖农户,采用传统有机肥对方发酵的办法,把部分秸秆与畜禽粪便混合,经过堆放发酵形成无公害有机肥,这些有机肥再由辖区内从事绿茶种植的大户、专业合作社和企业有偿使用,变废为宝,畜禽粪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再利用,既解决了农村秸秆焚烧的问题,又为养殖粪污处理提供了出路,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产业发展,真正实现种养循环。目前马嘶辖区内的茶叶企业、专合社、种植大户均已实现使用农家肥管理绿茶。

  “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马嘶苗族乡将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政治工作和中心工作来抓,多措并举,当前长远兼顾,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后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加大督查督办力度,让马嘶的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马嘶苗族乡分管环保工作的党委委员、政法委员张明说。(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