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巴中举行“敬仰烈士 关爱烈属”媒体采风活动
2021年06月25日 10:4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25日电 (雷艳)6月24日至25日,以“敬仰烈士关爱烈属”为主题的媒体采访团走进四川巴中。活动由巴中市委宣传部、巴中退役军人事务局主办,邀请了香港卫视、香港商报、国际在线、环球网等11家媒体记者参加活动。

  采访团第一站走进了位于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的川陕苏区王坪旅游景区。据讲解员贾艳介绍,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缅怀区是该景区的核心区域,包括铁血丹心广场、千秋大道、守陵石、牌坊、英勇烈士纪念碑、烈士集墓和无名烈士纪念园、英烈墙。陵园共安葬25000余名红军将士,是全国唯一由红军为牺牲战友修建的烈士陵园,是全国最大、安葬烈士最多的红军烈士陵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义务守陵人王建刚老人接受媒体采访。
义务守陵人王建刚老人接受媒体采访。

  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采访团一行见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虽然腿脚不便,却仍要爬上高高的台阶扫墓、除草、擦拭墓碑。这位老人名叫王建刚,今年69岁,是王坪村村民。他们一家三代常年义务守护着这里的先烈们。

  据王建刚讲,他的父亲王成现当年也是一名红军。1935年4月,因被组织派往外地送信,错过了红军的战略转移,从此就一直自发守护着这片陵园。1994年秋,王建刚正式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扫帚,成为红军烈士陵园第二代义务守墓人。最近几年,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本就身有残疾的王建刚连走路都有些吃力。他的小儿子接替他,成为红军烈士陵园第三代守墓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红军的恩情,我们要一代一代把红军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王建刚说道。

 王建刚老人为前来瞻仰烈士的党员讲红军故事。
王建刚老人为前来瞻仰烈士的党员讲红军故事。

  在巴中市巴州区平梁镇桂花树村,采访团看望了红军烈属张善明。据张善明讲,父亲张作善参加红军时,他才3个月大。“父亲1933年参加红军。1935年6月,红军由云南转入四川,当时正值暑热的夏天,战士们都穿着单衣。但马上要翻越夹金山了,战士们衣服来不及补充,很多战士就穿着单衣上山。最终,父亲牺牲在了夹金山。”提及父亲的经历,这位88岁的老人,眼底隐隐泛起泪光。

  父亲的英勇事迹一直鼓励着张善明。从1956年至1982年,张善明连续26年担任桂花村支部书记。期间,他带领村民开办了村办企业,包括了榨油厂、木工组、缝纫组等,为村民开辟增收致富渠道;成立改土专业队,改土造田120余亩;修建村小学2所,村办幼儿园1所;自筹经费修建村通乡公路1.6公里……2018年,桂花树村成功脱贫摘帽。

  如今,红军精神在张善明家有了更直接的延续。1996年,张善明二儿子张泽在从西安科技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北京空军装备研究院工作,如今已是一名大校。虽身在千里之外,张泽也常对父亲承诺:“我一定会继承爷爷的遗志,发扬红军精神,为空军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如今,张善明的孙子也进入了大学学习。“如果有机会,我也会鼓励他积极参军,把红军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张善明说。(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