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1日电 (何小米)乘坐幸福小火车、游玩国学精品动物园、观赏沙漠景观植物园、参观雪茄坊、打卡婚俗文化体验馆……周末的红豆幸福里景区游人如织。热闹的人气不仅为原本平凡的村落注入了生机,更激活了红豆村乡村振兴的一江春水。
红豆村以农旅融合发展实现改革红利释放,是什邡市以镇村规划引领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的一个缩影。什邡市按照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思路,创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模式,以片区(经济区)为单元编制镇村规划,通过提升规划质量、优化特色产业布局、盘活公有资产,不断提升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发展质量,构建起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产业优势更加互补、集体经济更加壮大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规划破题绘蓝图
“我们村与周边村建立党建联盟,共同打造了雪茄种植基地3000亩,依托红豆幸福里的客流量,实现了本地特色农产品、手工艺产品就地销售和升值,带动周边200余人就业,农户人均年增收4000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2万元。”谈到红豆村的改变,红豆村党支部书记鲁跃明脸上挂满笑意。依托红豆村的旅游影响力和周边村的优质雪茄产业,结合镇村连片规划思路,什邡市将红豆村与师古村、大泉坑村连片规划打造,打破农旅融合发展的村域边界,提升发展质量。

今年以来,什邡市稳步推进镇村规划省级试点工作,在经济区内,全域统筹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各类空间要素,打破规划编制和产业发展的行政边界,探索出一条镇村连片规划的新路子。
“我们将什邡全域划分为5个大区和27个小区,并结合各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产业特色,同步编制规划。”什邡市自然资源局规划股工作人员李关伟介绍说,“这种创新的规划编制模式,有效提升了镇村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引领我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夯基布新局
着眼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什邡市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以粮油、烟叶、蔬菜、川芎等七大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推进项目资金向农业园区集中,促进适度规模集中经营和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带动优质特色产业现代化发展。
“我们每年种的青菜、辣椒这些都是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直接卖给道泉公司的,我们只管把菜种好。”谈到蔬菜销路,马井镇光华村的菜农刘昌发底气十足。据悉,什邡市四川道泉老坛酸菜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农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五位一体发展模式,与农户签订收购订单,每年以“市场价+保护价”收购青菜、辣椒、生姜等农产品,发展蔬菜核心产业园区1.1万余亩,带动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道泉公司的“马井”牌泡菜被评为“四川名牌产品”,以品牌带动农业园区壮大初见成效。
除了打造七大优势产业链,什邡市还布局了以现代种业、农业装备、烘干冷链物流为重点的三大先导性产业,和以农旅融合、生态康养、现代农业园区为主导的三大农业新业态,构建起“7+3+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夯实农业产业发展基础,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
资产突围注活力
随着气温的攀升,不少游客、摄影爱好者慕名来到神瀑沟景区纳凉避暑……奇山秀水、峰峦叠嶂、飞瀑如练,加上低于城市10℃以上的凉爽,盛夏时节,蓥华镇石门村的神瀑沟吸引了大批德阳、成都等周边城市游客,形成了独特的“避暑纳凉”经济。

据了解,石门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度假气候,采取石门村党群议事会商讨、村两委会勘察、村民众筹方式打造神瀑沟景区,有效盘活自然资源,实现年均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880万元,带动本村200余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1100余元,村集体增加收入30余万元。
在什邡,像石门村这样以资源开发联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案例还有很多。
面对农村发展缺人、缺钱、缺思路等困局,什邡市迎难而上、积极探索,采取股份合作自主经营、资源开发联合发展、租赁经营增收等多种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农民增收,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