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壤塘将非遗文化“软实力”转化成小康生活“硬支撑”
2021年07月22日 11:1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2日电 (仁青措 尼玛初)  7月正值壤塘一年最美的季节,距离县城几十公里的摩尼喜旋传统服饰传习所中,一群青年正在专心致志的打样、裁剪、缝制....。.

  “这是我这几天制作的藏袍,2019年我的作品参赛了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第五届藏族服饰文化艺术节暨藏族服饰博览会藏族现代服饰展演,荣获集体银奖”牧民出生的旦真秋珍自豪地介绍说。

  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壤塘县拥有3项国家级、8项省级、32项州级、60项县级非遗项目。用好非遗传承,圆梦小康生活,壤塘将非遗文化“软实力”转化成小康生活“硬支撑”,探索带领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

  今年23岁的旦真秋珍,7年前还是壤塘县上杜科乡鱼托村的一名农民,在田间地头以农为生,草原上风吹日晒的日子仿佛一眼就能望到头,她已经做好了与父辈们一样做一个牧民的准备。

旦真秋珍制作的藏袍。
旦真秋珍制作的藏袍。

  2011年壤塘县摩尼喜旋传统服饰传习所成立,吸纳了周边30名青年前往传习所学习,2015年旦真秋珍成为该传习所的学员其中之一。经过几年的学习,旦真秋珍等学员熟练掌握了量身、打板、选面料、裁剪等服饰制作的相关技艺。并凭借着壤塘民族服饰千年历史积淀,融合了印度、尼泊尔、汉地等多元文化艺术精华,实现了布艺、织染、服装、饰品等领域传承与创新。

  2019年壤巴拉节中,摩尼喜旋传统服饰大放异彩,在当地刮起了一股民族风,就此他们制作的服饰,也顺利销售到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甚至是海外。

  “学会制作服装的手艺,我一个月最多挣7000多元,去年半年就挣了3万余元。”旦真秋珍说到。

  壤塘县地处阿坝州西部,享有“悬天净土·壤巴拉”之美誉。多年来,壤塘县始终树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标,坚持“文化优先”战略,将文化作为引领转型发展的旗帜,积极推进“文化+”工作,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坚定了文化发展方向,形成了“四更壤塘”“五个壤塘”发展目标,努力实现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产业强县的转变。

  近年,该县通过挖掘整合非遗资源,目前已成立非遗传习所47个,涉及藏戏、唐卡、石刻等不同领域和技艺,培养大量文化稀缺性技能人才。随着壤塘县文化大县的地位愈发稳固,壤塘县提出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路,以唐卡为先例,与动漫、纪录片、景德镇瓷器进行融合,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文化人、以文聚人,以文兴业、以文振兴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用“文化魂”画出了壤塘最大的“同心圆”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依托优势资源走“内源式”发展的振兴之路。(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