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眉山市彭山区:传承非遗文化 留住乡愁匠心
2021年08月18日 16:3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8日电 (刘忠俊 赵会 翁光建)“后面三个字唱的时候可以稍微拖长一些,声调有个拐点。”18日,眉山市彭山区谢家街道毛河院子内,64岁周爱平与搭档正讨论竹琴表演。

  自2006年接触竹琴以来,周爱平深深喜爱上了这门技艺,每日都抱着竹琴不放,如今他的生活已与竹琴紧密相连。“竹琴表演乐趣多,让晚年生活更加充实,村里中老年人空闲时间就来学竹琴,我们也会到学校教孩子们学。”周爱平称。

竹琴技艺人正在表演。翁光建摄
竹琴技艺人正在表演。翁光建摄

  周爱平称,谢家竹琴表演形式简单明了,无论是短篇故事,还是长篇传说,无论是舒展胸臆,还是兵戈争鸣,翻飞的十指,沉郁的琴声,简约的旋律,把一场场风花雪月的情缘,把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幕幕吹角联营的战争,甚至一段段沧海横流,铁马啸风的历史,演唱得如痴如醉、如沸如腾。

  据了解,竹琴道具是由一根竹筒和两块竹片组成,表演时艺人斜抱竹琴,右手中指、食指、无名指拍击竹琴下端,敲出明快节奏,左手则持简板,在碰击中发出悦耳声音,再配上高亢顿挫的唱腔,唱出上下千年的传奇事。“竹琴表演很不简单,打、说、唱是竹琴常见形式,这让它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周爱平称,竹琴在民间深受老百姓喜爱。在青神、丹棱以及彭祖山等地表演时,观看人数最多时超过千人。

  当下,青年人愿学竹琴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坚持每天练竹琴,希望能够感染下一代,让他们重拾竹琴,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周爱平感慨称。

沉浸在表演中的周爱平。翁光建摄
沉浸在表演中的周爱平。翁光建摄

  “传统文化不能丢,需要保护、传承下去。我们将把民间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起来,将竹琴文化送进校园、社区和广大群众中去。”彭山区谢家街道工作人员章静表示,将在石山学堂打造非遗文创孵化园,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焕发新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的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推荐及命名名单已完成公示,眉山市有5地被命名为2021—2023年度“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彭山区谢家街道“竹琴”位列其中。(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