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壤塘退休干部哈果:门多村穷根不拔我不退岗
2021年08月24日 13:2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24日电  (仁青措)  近日,在壤塘县中壤塘镇伊根门多村63岁的驻村帮扶干部哈果,正在整理驻村资料,身旁干净整洁的床铺、刚揪干悬挂好的洗脸帕、折叠摆放好的棉絮等,这是他退休后依然坚守岗位的第5年。

  哈果是壤塘县财政局的一名老党员干部,2016年9月退休。那年正赶上伊根门多村“脱贫摘帽”之年,考虑到哈果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与村民沟通无障碍、工作能力强,加之村情熟悉。单位希望他继续担任工作队队员,帮助村民们一道实现脱贫奔康。“妻子一直脚痛,出行不便,家里的重活都只能我帮着做,也劝我休息了不要那么累了。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组织有召唤,单位需要我,我也应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哈果斩钉截铁地说。

  伊根门多村曾经是壤塘县深度贫困村之一,“三高、一低、三差、三重”的深度贫困特征凸显。贫困发生率高,贫困户、贫困人口占比高,全村共有贫困人口70户200余人,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基础设施差、生存环境差、主导产业带动能力差;低保残疾等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单亲脱贫任务重,属大骨节病重灾区。

  说起伊根门多村,他从2015年担任该村第一书记时起就结下了深厚感情,当时作为壤塘县精准扶贫驻村干部中年龄最大的“第一书记”,村民们也亲切地称他为“老书记”。为了把党委、政府脱贫攻坚的决心和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带到群众身边,他除了每家每户走访调查,还深入研究、摸清村民贫困原因,掌握扶贫攻坚第一手基础资料。他的驻村日志上详细记录了每户贫困户致贫原因、产业状况、劳动力等情况。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哈果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和制约因素,认真研究致富路径和帮扶措施,并确立了技能培训走出贫困、产业扶持摆脱贫困、劳务输出脱离贫困三种发展扶贫模式。

  为了帮助村民树立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激发群众发展生产的热情。哈果先后邀请科农局技术人员为村民举办各类蔬菜种植、牦牛养殖技术培训、向单位争取居家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困难家庭帮扶资金等,按年规划先后投入100余万,助力伊根门多村摘掉“空壳村”的帽子。今年6月,壤塘县连降大雨,伊根门多村内牧道被泥石流冲毁,导致牧民上牧道难,去牧道危险。为了解决村内百姓最焦虑的难题,哈果第一时间来到现场查看实情,研究解决方案,并第一时间向单位申报项目等,全力将单位下达的帮扶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做到为民排忧纾困,解决燃眉之急。

  一件件实实在在的民生实事,促成一条条道路通往农户、一盏盏路灯照亮乡村、一幢幢美丽搬迁屋拔地而起,村基础建设、安全饮水、农网改造、村民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全面达标。7年来,哈果一心扑在扶贫事业上,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本已退休却依然坚守岗位,更加彰显了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初心本色。

  退休至今已5年过去了,哈果毅然决然还奔走在村庄牧场,不是开展村里的日常工作、就是帮着指导、培训新一届的村级组织建设,他觉得虽然该村已顺利脱贫摘帽了,但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工作,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他要引领村民持续抓好产业、环境卫生、稳定、教育等工作,确保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他说:“只要单位一天不换人,我就要在这里干好一天的工作,为美丽壤巴拉和川甘青结合部区域强县建设贡献力量。”(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