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1日电 (周超文 任小冷)“我们这110亩生态猕猴桃在我年出栏1000头肥猪的肥水供应下,不仅树势长得旺,去年就已进入了挂果期,今年猕猴桃亩收入至少有1万元。”9月1日,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兴桥村种养示范大户余小平由残次林改造的猕猴桃园里,正忙于指挥工人采摘猕猴桃的余小平高兴地说,他这个110亩的猕猴桃园全是利用自家猪场的猪粪通过沼气池发酵后产生的沼液、沼渣浇灌种植,不仅实现了卖猪、卖猕猴桃的稳定收益,每年也节约了一笔可观的化肥支出,不仅让残次林地长出“金果果”,山上的环境也变得更秀美起来。
走进余小平的猕猴桃园,只见一串串秀色可餐的猕猴桃垂吊在枝头,煞是喜人。余小平告诉说,他以前在成都从事建材批发。2017年底,他回乡时看到村里这片上百亩的残次林地多年来因为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无人管护,没有产生一分钱的效益。于是,他经过对市场的一番考察后,于当年底携手另外两伙伴,投入50多万元,将村里的这110亩残次林地全部租用了下来,用于发展红心猕猴桃种植。
残次林地太贫瘠了,必须需要大量的农家肥来浇灌改造土壤以增强其土地的肥力,才能促进猕猴桃的生长。近年来,纳溪区坚持推行“猪—沼—果”的生态种养模式,引导种养示范户做到有一栋标准猪(鸡)舍,一口新型沼气池,一片优质果园,一池优质有机肥,形成一个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点。通过发展生态种养,最终实现以沼气促养猪,以养猪促种果,以优质果促农民增收的目的。
于是,余小平与伙伴一起又投资上百万元,建成了一个年出栏达1000头的生猪养殖场。“现在我猪场的猪粪自然流入沼气池,不仅不污染环境,产生的沼气还可做饭、照明,又节省能源。同时,剩下的沼液、沼渣又是浇灌猕猴桃很好的有机肥料,这样就形成了一体化的生态循环经济,每个环节都能产生经济效益”,余小平兴奋地说。
养殖与种猕猴桃循环,肥料让果树“独吞”。余小平高兴地算起增收账,一个250立方米以上沼气池,可消化年出栏1000头左右生猪的猪粪,可年产沼肥2.5万担,足够解决110亩左右的果园用肥,节约商品肥用量3000公斤,节资7500多元;另外还可以提高猕猴桃质量,增加狝猕猴桃产量,实现“双量”齐增。
更令余小平高兴的是,由于他的猕猴桃是全猪粪发酵种植,猕猴桃个头大品质优吃味好,加之白节镇镇道水泥公路从猕猴桃园边经过,他的猕猴桃除部分通过网上销售外,很多客人还自己带着家人驱车前来进园体验采摘,价格全部卖到了12元/斤。据了解,今年余小平的110亩猕猴桃预计产量在5万多斤,可实现猕猴桃收入超过60余万元。
“我的110亩猕猴桃园通过推行全新的生态种养模式,促进了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提高了种养效益,既鼓起了我的钱袋,也让周边村民看到了科技致富、环保致富的好前景,为带动了兴桥村新一轮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余小平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