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珙县:让幸福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2021年09月25日 09:5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5日电 (吴平华 单华燕)“已经摘帽,还要致富!”近日,洛浦河畔,珙县鱼竹村村民陈利的农家乐人头攒动。两年前,陈利一家靠着农家乐摘掉穷帽。眼下,他盘算着再开一家民宿,为日子再添一把火。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三农”工作重心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珙县坚定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统领,以“南北相望、串珠成链、全域振兴”为总体要求,采用“功能区+特色组团+带状辐射+多点支撑”的规划方式,构建“三区四圈五带多点”(简称“345N”)的全域乡村振兴总体空间格局,在乌蒙山区绘就一幅“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新时代珙县乡村振兴画卷。

 珙县玉和苗族乡黄金梨丰收。珙县县委宣传部 供图
珙县玉和苗族乡黄金梨丰收。珙县县委宣传部 供图

  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穿梭在“三合·万物生”微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区,大棚内瓜果飘香,令人垂涎三尺。抬眼望去,田野中连片的瓜果大棚在阳光的映照下栩栩生辉,棚内瓜果累累,果农们忙着采摘,一派丰收喜乐的景象。

  为巩固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珙县“两山”之路核心示范区示范带动作用,2019年,珙县按照“一镇一园一景一带”总体布局,围绕“探索全县生态修复路径”“开展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基层干部以及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示范引领农村产业发展”三条主线,在乡村振兴战略珙县“两山”之路核心示范区巡场镇三合村桂花煤矿、李子林煤矿、柏杨坡煤矿的采空区域投入资金3000万元,打造“三合·万物生微田园”乡村振兴示范项目。该项目统筹实施工矿记忆、河道景观、生态湿地、生态鱼塘、果蔬种植、共享菜园、鱼菜共生、生态餐厅、拓展训练等项目建设,既充实了城乡居民“果盘子”,又鼓起了农民群众“钱袋子”。

  在珙县,三合村的成功并不是孤例。近年来,珙县先后在城市核心区巡场镇建成乡村振兴“两山”之路核心示范区及“三合•万物生微田园”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在中心镇上罗建成乌蒙山石漠化地区种养循环乡村振兴示范区,在珙县中轴线玉和苗族乡推进苗族文化生态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着力搭建“一核一心一轴”空间架构,真正让农业变为有奔头的产业。

  同时,全面提升畜牧+蚕桑、茶叶、林竹等桑、茶叶种养循环特色优势农业发展水平。截至目前,建设家庭农场开工生产线200条、建成投产123条。全县桑园总面积达到20.86万亩,茶园面积达到15.17万亩,总产量达6900吨,综合产值11.2亿元。烤烟总面积达到0.8万亩,总投资334.16万元,落实6个种烟乡镇,完成100亩以上种烟大户32户。

收获的喜悦。珙县县委宣传部 供图
收获的喜悦。珙县县委宣传部 供图

  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我们对村里房屋完成确权登记后,将长期闲置的土地集中流转打包租赁出去,通过收取租金、集体资产入股、跟企业合作经营等多种方式增加收入,预计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40万元。巡场镇三合村党总支书记孙杰介绍道。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仅可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能做大村集体经济‘蛋糕’,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珙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看到的多是“鲤鱼跳龙门”式的离农进城,如何吸引“凤还巢”式的返乡归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珙县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产权制度,让广大农民积极参与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实现产业兴旺,资产保值升值,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截至目前,全县村集体经济组织共有集体成员337998人,成员户数92198户,设立人口股337998股,清理核实资产26100万元,全县161个村均已登记赋码颁证。

  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走进珙县乡村,目之所及,处处呈现出环境优美、乡风淳朴、生产发展的景象。花木郁郁葱葱,道路宽敞平坦,庭院干净整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珙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

  珙县把新农村综合体和聚居点建设、旧村落改造提升、传统院落民居保护作为基本形式,统筹考虑,保持了“房前屋后、瓜果梨桃、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和农村风貌。

  与住房同步推进的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庄清洁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五大行动”,让山清水秀地绿成为乡村常态。同时,统筹推进农村路网、水网、气网、电网、信息网建设,不断补齐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如今的珙县已是绿色满园。截至目前,珙县已建设“美丽宜宾•宜居乡村”达标村158个、“灵秀珙州•宜居乡村”达标村实现全覆盖;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农村公路扩面延伸165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2.85%。(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