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直击国企改革痛点 使命·路径·策略交流会在蓉举行
2021年09月26日 15:0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6日电 (杜成)24日下午,由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四川省质量发展研究院、四川时誉集团主办的“聚焦高质量,激发新活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使命。路径.策略交流会在成都举行。与会专家和国企代表通过现场交流形式,直击国企改革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为国企深化认识、理清思路、明确措施和未来发展规划共同探讨和献计献策。

国企改革使命·路径·策略交流会现场。主办方 供图
国企改革使命·路径·策略交流会现场。主办方 供图

  成都市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杨庆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宏观背景下答好国企改革发展的时代考卷,需要集中智慧,凝聚最广泛的力量。希望各个行业组织企业商会和社会各界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聚集人才技术的高端资源优势,共同为国企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提供坚强的支撑。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李后强发表演讲。主办方 供图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李后强发表演讲。主办方 供图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成都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李后强在演讲中提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到底什么是高质量等问题。他指出,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所做的就是高质量发展。面对当前国有企业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李后强认为原因在于历史包袱过重、体制机制不健全,以及一些规章制度的影响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李后强也给出了自己的方案:首先要有“敢于刀子向内”的改革勇气,要真正解决掉长期困扰国企改革发展的诸多顽疾;同时也要健全激励机制,实施政企分开,深度推进改革,使国有企业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市场主体;另外,要增强国有企业在竞争与创新中的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要有高质量的党建来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来做强做优国有资本,让党在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中真正起到主心骨作用。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产权经济学著名学者陈家泽作精彩演讲。主办方 供图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产权经济学著名学者陈家泽作精彩演讲。主办方 供图

  在专家点评与互动研讨环节,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产权经济学著名学者陈家泽,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李萍,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国有企业改革理论著名学者罗珉等专家学者分别就活动主题发表了他们的独到见解。

  陈家泽表示,国企改革第一个问题是源于“父爱主义的软约束”,国家像父亲一样,不断为国有企业输送营养,要从微观的角度去变革是不可能的,因此不要太多的从微观层面思考问题,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一定是体制机制改革。李萍则说,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有前提的,国企改革要分类,是分类改革,一类是公益性,还有一类是竞争性的。罗珉则提出了国有企业治理机制、经营机制、国有资本市场化等方面问题。

  时誉集团副总裁董莉萍带来了国企三项改革中“破三铁”路径,为国企三项改革提供务实创新的解决方案。她首先讲述了国企改革的共性问题“三铁”难破,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第二个技术改革问题,其中的分类考核的适配性难以解决,考核量化的问题难以实现,考核应用的问题也难以落地。鉴于以上问题,多数国企在落实“三能”过程中,面临多种具体困难和挑战。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李萍献计献策。主办方 供图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李萍献计献策。主办方 供图

  如何创新推动改革?董莉萍认为,三箭齐发方可有为。第一箭:创新分层分类考核机制,管理结果斗硬显性化——打破铁工资,第二箭:创建“红黄绿灯”预警机制,国资管理风险可控化—打破铁交椅,第三箭:推进员工“双通道”职业发展,全员公平竞聘上岗——打破饭碗。要创新工作成效让“铁交椅”变“活动梯”,引领担当实干让“铁工资”变“自助金”,创新争优让“铁饭碗”变“努力餐”,工作能动性得到激发。

  据悉,2020年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改革方案2020-2022年》,这三年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阶段,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本次交流会上,各方专家学者分析案例、总结经验、交流思想,为未来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与良性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与发展路径。(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