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武侯区:专班队伍织密燃气安全网
2022年03月17日 21:0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17日电 (蒲振韬)今年以来,武侯区深入推进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成立专班队伍,统筹协调全区燃气安全领域各项工作。在簇桥和望江路两个街道,专班下设的技术督导组以及街道工作人员,正尽心尽力,为辖区居民织密燃气安全网。

  上午9时,技术督导2组负责人闵强与簇桥街道相关负责人王树成带队来到龙井桂苑小区,检查小区居民燃气智能报警装置的安装使用情况。在居民马大姐的家中,工作人员利用打火机喷气,模拟燃气泄漏,查看报警装置的灵敏度,在报警器发出警报声的同时,燃气阀门启动了自动关闭程序。

  “这是5G技术的一项智慧安全应用,一旦报警装置感应到燃气泄漏,就会在报警的同时关闭气阀,及时阻止安全事故发生。”闵强介绍说,除了广泛排查安全隐患,更要加强源头治理,结合“智慧武侯”建设,武侯区正加快构建燃气安全信息平台,努力实现燃气安全实时监测、一网统管。

  作为智能报警装置的首批试点用户,马大姐感到非常满意,“这个装置不仅能发出报警声,就算家里没人也能自动关闭阀门,给人很强的安全感。”阀门关闭了不代表隐患解除,在报警发出的5分钟后,维修人员就来到了单元楼下,他们在后台收到报警信息后就立刻赶来进行检修。

 工作人员正在开展入户工作。(武侯区委宣传部供图)
工作人员正在开展入户工作。(武侯区委宣传部供图)

  对于智能报警装置的模拟演习结果,闵强感到非常满意。他说:“今年初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街道工作人员加强安全培训,为他们上门排查各类燃气安全隐患提供技术支持,目前这项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就是向辖区居民推广培训安全预警设施的安装使用。”

  完成对智能报警装置的检查后,专班队伍一行又马不停蹄地来到龙井社区一处居民自建房小区,对液化气灶具整改情况开展一次“回头看”。据了解,今年以来簇桥街道在分层分类排查中,发现各类隐患总户数为13261户,整改率实现100%。王树成表示,虽然已经完成了隐患整改,但还是要经常检查,尤其是要对更换灶具的居民了解使用情况,收集意见。王树成说,簇桥街道严格落实《关于对存在燃气安全隐患的用户更换燃气具进行补贴的工作方案》,截至目前已帮助居民更换了2548台安全灶具。

  “本次更换的灶具最大特点是具备熄火保护装置与安全阀,能最大程度避免燃气泄漏。”王树成介绍说,更换合格灶具得到了技术督导组的大力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与京东进行合作,企业利用大数据筛查为辖区居民购买到最合适安全的灶具,由于政企联动以及补贴加持,此次更换灶具,居民自身仅需负担极少费用,赢得了广泛好评。

工作人员正在开展入户工作。(武侯区委宣传部供图)
工作人员正在开展入户工作。(武侯区委宣传部供图)

  “技术督导组以三环为界分为两个组,主要是三环内外分属两家不同的燃气公司,这样方便对接。”在望江路街道,技术督导1组负责人张斌介绍,燃气公司和街道都有隐患排查的职责,却经常遇到不同的困难,对于燃气公司来说,难以取得居民信任,时常连居民的家门都进不去;对于街道来说,在发现隐患后,苦于技术力量不够,无法第一时间处理。“技术督导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协调双方,形成隐患排查合力。”

  在川大南园小区赵老师的家中,工作人员利用检测仪发现赵老师家中的管道有多处气体泄漏,技术督导组立刻呼叫燃气公司工作人员前来维修。由于接受过燃气安全的系统培训,排查人员能清晰地向维修人员介绍隐患情况,而且随身携带了各类可能用到的耗材,大大降低了维修准备时间,不到十分钟,燃气公司工作人员就抵达现场。在维修过程中,任参还向赵老师宣传燃气灶具更换补贴的政策。

  “入户排查过程中,对于发现的隐患我们要做到立即整改,所以随身携带了各类耗材,对于我们能处理的情况马上处理,需要技术支持就呼叫燃气公司专业人员。”任参介绍说,燃气公司为每个街道安排了专人对口服务,政企携手极大提升了隐患排查整治效率。

  前后不到半小时,赵老师家的安全隐患就解除了,专班队伍不仅免费为他更换了气阀等耗材,还为他的灶具更换做了政策补贴申请登记。“我以为上门检查到隐患,就通知我让燃气公司来修,没想到他们一条龙解决了。”专班队伍的高效让赵老师由衷高兴,他说要在业主群里宣传一下,让邻居们好好配合。

  “白天大多数居民都不在家,所以没敲开的门,到了晚上我们得再去一次。”任参是一名转业军人,他笑着说,入户摸排这段时间让他又找回了在军营里拉练的感觉。夜幕低垂,专班队伍依然穿梭在各个小区里,他们的工作服在夜色中格外醒目。(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