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泸州纳溪:高标准改造农田 让农民笑开颜
2022年04月25日 13:1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5日电 (周超文 丁春翔)连日来,在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桐梓村的60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田间机械穿梭,一派繁忙。昔日的陡坡地、扁担田,如今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推动下,变成了一片片田成块、地平整、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良田,蔚为壮观。

高标准改造农田。丁春翔 摄
高标准改造农田。丁春翔 摄

  “短变长、窄变宽、大弯就势、小弯取直。”望着昔日地块零散、产出低下的“望天田”已经变成了成方连片、效益倍增的“高产田”,桐梓村党支部书记张绍彬脸上满是喜悦地说,自去年6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已经外出务工多年的村民都回来种田了,要么就流转给邻里村民种植,土地流转率由最初的20%提高到50%以上,土地流转费也由原来的200元提高到500元,建成区粮食生产机械化率提高到90%以上。

  “我们村周边本身耕地就少,地又散,不但种地难,收入还低,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去年这个农田高标准改造,水泥路、防渗渠、涵洞都修到了田地里,田也连成了一片一片的,农机直接开到地里,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不仅自家种地很方便,而且已经有种植大户找上门来,要承包土地。”正在田间用机器犁田栽秧的妇女余万芬高兴地说,之前在城里做卤菜生意,现在经过改造完全不一样了,地变宽变平整,农机跑起来了,种田省时省力省钱了,我再不能让我这几亩地放荒了,今年我家的5亩田少说也要给我来上万元的收入。

  桐梓村是典型的丘陵山区,村域内地块分散,道路不畅,看天播种,靠天收粮……农业设施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发展。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支持,去年启动建设了6000亩高标准农田,内容涵盖土壤改良、新打机井、地埋管道、排水沟硬化、疏浚渠道、新建机耕道和修复田间道路及农田防护林等多个方面。围绕农田生产能力、灌排能力,田间道路通行运输能力、综合生产能力和机械化水平、科技应用能力等方面,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了提升和改造。

  张绍彬还介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桐梓村还打破了村、组、原地埂界线,采取“二合一”或“三合一”的办法,变“皮条田”为“大块田”、变“坡地田”为“水平田”、变“无路田”为“农机田”。

  据悉,桐梓建成后的高标准梯田使村里碎片化的耕地变为“一户一台地”,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彻底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便于机械化作业,有效提升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水不冲田、泥不出沟,大旱不减产、小旱保丰收”,使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铆足了后劲。经初步测算,改造后的6000亩田地,每亩每年可节支增收在300元以上。

  近年来,上马镇把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当做一项重要的惠农工程、民心工程,把稳定和提升粮食产能放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以实现旱能灌、涝能排、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为目标。达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促进农民增收。(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