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四川喜德:走进彝族老家 享淳朴民风
2022年07月05日 20:1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5日电 (高栽斐)凉山喜德·彝族老家,喜德彝语称“夕夺拉达”,“夕”意铠甲、“夺”意出产,“夕夺拉达”意即制造铠甲的地方。在先秦时为西夷居住地,西汉至隋、唐,属越西郡台登县;唐末及宋属大理地方政权辖地,元属建昌路之苏州;明属宁番卫,在冕山置千户所;清置宁远府,改台登县为冕宁县,在冕山设分县丞署。1953年2月正式成立喜德县。

喜德县亲民服务平台。(高栽斐摄)
喜德县亲民服务平台。(高栽斐摄)

  喜德县地处四川省彝族聚居区腹地,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境内属低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干湿季分明的特点,冬暖干燥、夏凉湿润。全县幅员面积2116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93个行政村9个社区102个村(社区),419个村(居)小组,总人口21.6万人,其中彝族人口占90.5%、农业人口占91.1%,是一个地处山区、以农业为主的彝族聚居县,是现代彝语标准音之乡,被誉为彝族“母语之乡”“美酒之乡”。

  喜德经济快速发展,种养产业加快升级,创新实施“三个带动、三个基地”农业产业发展战略,优化高山、二半山、河谷的产业布局,农业产业多点开花、连线成片,一村一品、产村相融布局逐步形成。文旅产业不断突破,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文旅龙头项目加快推进,“凉山喜德·彝族老家”文化旅游品牌内涵不断释放。新兴产业茁壮成长,充分依托大数据、物流快递、电子商务等新平台、新载体,开发新能源、发展新产业,建成19.8万千瓦风电场,西河、北山等风电场正加快建设。

 彝文化体验中心。(高栽斐摄)
彝文化体验中心。(高栽斐摄)

  喜德交通区位优势突出,东与昭觉接壤;南与西昌相望;西与冕宁毗邻;北与越西相连,是四川南向物流通道(成昆铁路)重要物流节点,是凉山州“一核多极”物流节点的重要支撑和连接凉山北三县的重要交通走廊,是凉山州中部发展极具有较好的区位交通优势和经济、商务影响潜力,也是州内北部县市出州进省的咽喉要道。

  喜德北距省府成都483公里,南距州府西昌78公里。距青山机场仅需50分钟,紧邻108国道,距雅攀高速公路27公里。成昆铁路纵贯县境83公里,沿线设有10个火车站,成昆复线喜德站正在加快建设;S71金口河至西昌高速途径喜德,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十分便捷,喜德交通区位优势愈加突出,对外大畅通、对内大循环的立体化交通格局初具框架。

  喜德县气候条件宜人宜居。境内属低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干湿季分明的特点,冬暖干燥、夏凉湿润。常年平均气温16°,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5°,气温日差较大,年温差较小。年降雨量1006毫米,88%的降水量集中在5月至10月;年均陆面蒸发量960毫米,1月至4月平均湿度在40%以下,多干风;5月至12月湿度在60%以上。年均无霜期255天,年均日照2053小时,光能资源充足。

  喜德民族文化绚丽灿烂。喜德是中国现代彝语标准音所在地,人文景观独具特色,彝族文化绚丽灿烂,被誉为彝族老家。汉代“五合大石墓群”、茶马古道—登相营古驿站、老冕山营遗址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众多,其中《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玛牧特依》《勒俄特依》等属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县境内圣乍民风民俗浓郁,绚丽多姿,文化极其厚重。

  喜德县光明镇彝欣社区位于县城东南方向,是喜德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总占地面积395亩,项目总投资4.18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8.9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6.31万平方米,商业用房1.51万平方米,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面积1.09万平方米。共安置群众1698户,其中易地扶贫搬迁1399户7084人(涉及9个乡镇33个村)。涉及的9个乡(镇)33个村,设置社区书记兼主任1名,社区副主任2名,社区工作人员6名,居民小组长9名,设立57名楼栋长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和管理。(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