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广元市利州区打好文明城市创建攻坚战
2022年07月10日 12:3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0日电 (张文良)清除牛皮癣、整治破损设施、入户发放宣传资料……7月9日,广元市利州区千余名党员志愿者顶着炎炎烈日,积极投身“双报到”、“红色星期六”活动中,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针对文明城市创建“阳光问政”中曝光的问题,利州区上下联动、对标对表、挂图作战,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刮骨疗毒的魄力,坚决打好这场文明城市创建攻坚战。

  抓铁有痕补齐短板

  目标是动力,落实是首位。

  作为广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战场、主阵地,全区各级各部门“一把手”牢牢扛起这个政治责任,坚决以刮骨疗毒魄力全面整改问题补齐短板。

  7月7日,利州区连夜召开常委会,专题传达学习广元市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总指挥部工作推进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下一步利州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并同步召开全区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总指挥部工作推进会,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行动,全力推动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全面过硬。

党员志愿者入户发放宣传资料。 张文良 摄
党员志愿者入户发放宣传资料。 张文良 摄

  利州区聚焦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创建指标,梳理出市政设施、环境卫生、市容秩序3大方面11类重点问题,组织发动街长、执法人员、社区干部等深入城市“犄角旮旯”,利用水印相机软件“同步”信息共享的功能,第一时间发现并以水印照片方式向“利州街长•创文随手拍”工作信息平台反馈各类问题,做到问题时间、地点、类别“三个精准”。

  每天早上8点,南河街道体育场社区网格员、敬国路“街长”李英,准时开始她一天的巡视和管护。1100米的敬国路,成了她日夜守护的“责任田”。

  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利州区紧紧围绕“建设中国最干净城市”这一目标,从城市最小细胞“社区”入手,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城市治理主阵地作用,迅速将任务分解细化到城区299个网格。并同步实施街长制和街面店铺积分制、市区街道三级包片包点制、部门联勤联动等措施,推动文明城市创建精细化、常态化、长效化。

  重拳整治曝光有力

  10点38分,利州东路一段非机动车不戴头盔,占用机动车道;10点41分,赛格大厦商户占道经营;10点45分,万缘老街社区车辆乱停乱放……7月9日,负责街巷巡视巡查小组成员,将不文明行为不断上传曝光台。

  连日来,针对《阳光问政》曝光的问题,利州雷厉风行,重拳出击:

  在原丝绸公司大门口再生资源回收点,新民社区和栖凤社区工作人员正对违规安装的两扇大门进行整治拆除。工人利用电锯、铁锤等工具,将私建的铁栅门全部切割拆卸,打通两个小区之间的“障碍墙”。

  大石镇以场镇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充分利用宣传展板、LED显示屏、喷绘标语。同时安排专人对占道经营、牛皮癣、车辆乱停乱放等现象进行集中整治。

  南河街道对二十九街坊、南河刨花板厂存在的电动车飞线充电、车辆乱停乱放、商户占道经营和墙面“牛皮癣”等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党员志愿者带着铁刷、扫把、铁铲等工具,逐幢、逐楼层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地毯式”清理。

  ……

  与此同时,利州区还着力对没有被暗访到的问题点位,全面进行对标排查,举一反三,发现一处整改一处,重点对农贸市场、社区小区、背街小巷、省级文明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等点位问题全面整改销号。截至目前,涉及无障碍设施、人车过道、牛皮癣、飞线、流动商贩等3大类28个方面的问题,已整改各类问题70余处。

  全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

  宣传发动、推荐自荐、审查公示……连日来,万缘街道东方鹭岛小区的星级“文明户”评选如火如荼。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没有旁观者也没有局外人。利州区着力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多种手段,在全区上下形成强大的创文声势,让全市人民群众都参与其中、行动起来,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创建、人人参与”。

  星级“文明户”评选,只是利州创新全民参与的活动载体之一。同时,利州区还通过文明家庭、文明市民、文明社区、道德红黄蓝榜等多种形式,把创文工作延伸拓展到各个基层,让每一个生活工作在利州的“细胞”“单位”都成为创文工作的战斗员,让每一个市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创文工作的守卫军,确保打赢这场输不起的人民战争。

  “我们把店面环境搞好,就是在给自己的店树立形象。”万达广场附近一家餐厅店长李秀红边忙着归置用品,边对记者说,“管好自家门前的一亩三分地,不仅是自己的责任,也是对创建文明城市贡献一份力量。”

  目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已进入全力冲刺阶段。在利州城区各街道社区,随着“门前五包”深入开展,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维护城市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进一步得到提升,营造出“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创文氛围。(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