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2日电 (牟敏)近年来,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马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坚持“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社会治理”,活用党群服务中心、百年名校通水小学、市级示范敬老院以及桂花广场等资源,深挖马村忠孝文化及法治文化,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创新“乡理乡清”治理品牌,弘扬时代文明新风,为全村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良好的舆论支撑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理论武装凝聚精气神主心骨更牢固
打造理论宣讲阵地。投资300万元新建马村党群服务中心,高标准打造党史墙、文化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及理论宣讲室。将马村返乡创业园特别是沃柑、雷竹基地等作为实践基地,把理论宣讲送到田间地头,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马村被授予“泸州市干部教育培训教研基地”荣誉称号。
培育理论宣讲队伍。整合区委党校、区文联,镇机关、学校等力量,组建“新思想”“新技术”“新生活“新风尚”“新榜样”“新文艺”六个宣讲小分队。通过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乡贤能人等示范带动,将最美家庭、巾帼调解员等纳入专家宣讲库,积极培育“土专家”,提升宣讲团队整体素质。
创新理论传播形式。打造独具马村特色的“桂德讲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小品、情景剧、三句半等方式,创新党的理论宣传。深挖身边人身边事,创作《丰乐花木兰——蒋隆芳》《仁义医者——曾树平》《金牌调解师——李焱梅》等作品,用“小故事”讲出“大道理”,用“乡土话”传递“新思想”。
文化创新传递好声音主旋律更强劲
盘活文化资源。按照“七个一”和“六有”标准,有效统筹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资源,整合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儿童之家、桂花广场、通水小学等阵地设施,服务阵地全年免费开放,为群众排练演出、文艺创作、体育健身提供场地,形成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强大合力。
丰富文化生活。常态开展坝坝舞、院坝电影等活动,利用文明实践LED大屏,为群众播放科学知识、红色电影。努力打造“金秋桂花节”“雷笋采摘节”“沃柑采摘节”“老年人钓鱼比赛”以及近郊徒步游等特色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多姿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极大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打造文化品牌。传承朱德“救民水火”红色文化,创作《就义》等情景剧,在泸州市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获一等奖。以桂花为主题,创作《丰乐桂花情》等歌曲,歌舞节目《丰山乐水桂花香》在泸州市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中获优秀奖。丰乐“女子舞龙”纳入纳溪区非遗名录。
文明实践提升软实力正能量更磅礴
提炼文明实践活动。以“六传六习”为目标,提炼“讲、评、帮、乐、传”,即:深入宣讲、互动互评、关爱帮扶、文化乐民、忠孝传承等五项行动,多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建立4支志愿服务队伍,引导志愿者积极参与疫情防控、产业发展、新村建设、扶贫帮困、文化惠民、关爱儿童、孝老爱亲等文明实践活动1000余次,凝聚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力量。
完善志愿服务网格。按照村、组、户三级全覆盖网格,将全村农户划分为放心户、关心户、连心户进行精准帮扶。由村党总支成立专班抓好连心户教育转化,联系村干部落实关心户政策帮扶、关心关爱,各组组长长做好放心户日常沟通联系。深化“四诊”工作法,按照坐诊、出诊、会诊、复诊,及时回应群众需求。
延伸文明实践触角。以马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中心,延伸通水小学、敬老院、返乡创业园、桂花广场等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形成“一站多点”服务阵地,将文明实践活动引向深入。在马村返乡创业园为群众提供现场培训,帮助困难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实现“造血式”脱贫。在马村集体食堂探索农村“放心厨房”,鼓励群众婚丧嫁娶事宜“小操小办”,把集体食堂变为移风易俗的“主阵地”。
“四治融合”奏响奋进曲“桂”字牌更响亮
坚持“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四治融合,围绕“敬法理、明事理、强智理”工作任务,探索“乡理乡清”治理新模式。
“自治”夯实文明之基。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围绕清洁卫生、环境保护、秸秆禁烧、村风民俗等健全完善村规民约。以奖惩手段保障制度落实。
“德治”铸就文明之魂。每年开展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等评选评比,列出“桂德正负清单”,设置“桂德”红黑榜,定期民主评选“桂德示范户”以及“改善提升户”。设置“道德银行”,以道德积分鼓励群众自觉规范言行,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法治”筑牢文明之本。打造“桂香法治长廊”,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过算经济账、成本账,向群众普及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如“顺手牵羊”成本、打架成本、酒驾成本等,使法治宣传深入人心。创新“桂花树下说乡理”的矛盾纠纷化解模式,发动德高望众的老干部、新乡贤,让群众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就把矛盾问题解决了。
“智治”插上文明之翼。充分利用智能化新技术、新手段,整合雪亮工程、慧眼工程平台、网格E通、矛盾纠纷随手调等系统,开启“人工+智能”二元模式,发挥源头治理作用。目前,马村已安装监控点位160余个,实现村域监测无死角。全村基本实现“家风清正、民风清纯、乡风清朗”工作目标。
马村先后荣获了“2021年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2021年市级首批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2021年市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示范点”“2020年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020年市级精神文明建设村”“2020年市级基层治理示范点”等荣誉。(完)